但是,北冰洋海底具体勘察资料获得难度之大,世人皆知。由于海底的岩石组成在不断变化,必须根据特定的固定点和特征标志来作出正确的界定。在2000多米深的海底打孔完全不同于陆地,而且还有巨大的浮冰的干扰。北冰洋海底样本的获取对于技术的要求很高,自然成本也高昂。按照俄罗斯学者的说法,俄罗斯已为研究和开发北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投入的资金数额已是天文数字。但勘察结果显示,北冰洋海底地形仍有许多地域模糊不清。
2007年8月7日,俄罗斯知名北极专家、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副主席奇林加罗夫抵达莫斯科。
俄总统普京上任后呼吁以更大的努力争取俄罗斯在北极的“战略、经济、科学和国防利益”。在表扬奇林加罗夫北极科考队的“勇敢之举”后,普京8月7日宣布,俄罗斯极地考察人员的北极科考结果“应当成为解决北极大陆架归属问题的依据,是俄罗斯官方立场的基础”。
觊觎北极财富的还有罗蒙诺索夫海岭另一端的加拿大。
早在1907年,加拿大参议员帕斯尤可·普瓦里耶首次提出扇形理论,作为加拿大对所有北极岛屿主张主权的基础。普瓦里耶提出,“位于两条国界线之间直至北极点的一切土地应当属于邻接这些土地的国家。”这一理论得到了前苏联的支持。1926年前苏联单方面立法,以扇形理论为根据,主张凡位于苏联北冰洋沿岸以北,连接北极点和东经32°4′35″至西经168°49′30″之间的所有陆地和岛屿(包括尚未发现的)都是苏联领土。但“扇形原则”遭到美国、挪威等其他北极国家的反对。国际法学界认为,它是一种粗糙的划界方法,在国际法上缺乏有说服力的论据,而没有成为独立的法律规则。上世纪50年代加拿大据此宣布拥有北极,但没有任何国家承认加拿大对北极的法律主权。
加拿大还怀揣着与俄罗斯同样的扩张梦想——证明罗蒙诺夫海岭是自己大陆架的延伸。加拿大北部的埃尔斯米尔岛与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群岛各“执”这条海岭的一端。加拿大地质勘察所的贝阿夫夫放言:“大陆架自然延伸的这片海域有加拿大西部3个省那么广阔的地域, 所以将这片海域纳入加拿大领海是完全可能的。”围绕北冰洋的洋底归属,各国拉开了勘探战的帷幕。特别是俄罗斯和加拿大两国“拴”在同一条海岭上,有着共同利益,任何一方申报成功,都可导致另一方享受便利,两国就可成为所谓共架国。正当两国探讨联合勘察罗蒙诺索夫海岭计划之际,俄罗斯的单方插旗行动让加拿大十分恼火,加拿大外交部长麦凯讽刺道“这不是十五世纪,你不能随便走到一个地方,就插上一面旗子,然后说这就是你的地盘了。”作为对俄罗斯举动的强烈反应,2007年8月7日加拿大军队开始在北极地区进行演习,加拿大总理哈珀亲临演习现场助阵,捍卫北极领土。次日,哈珀启动了为期三天的北极之行。哈珀称“在维护加拿大对北极地区主权的问题上,我们面临一个选择,要么利用这一地区,要么失去它。毫不夸张地说,在维护我们的主权、保护我们北部领土完整这一点上,现在已经刻不容缓。”
同样是因为罗蒙诺索夫海岭,丹麦与加拿大也龌龊不断。罗蒙诺索夫海岭沿东经140度线延伸到加拿大北部的埃尔斯米尔岛东北侧。因此,为了占据有利的分割地位,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是丹麦领土格陵兰岛的自然扩展,也就上升到丹麦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丹两国的矛盾集中在一个名叫汉斯的荒凉小岛上。
汉斯岛是一个位于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和丹麦格陵兰岛中间的小石礁,面积有如足球场,因为太小以至于在大多数地图上无法标出。这个岛的价值不在于该岛的本身,而在这个岛确定下来归属以后它附近的海域专属经济区的划分,包括海上的划界,内尔斯海峡水域的分割等等。特别致命的是,它是罗蒙诺索夫海岭延伸的另一个终点,如果汉斯岛纳入丹麦版图,丹麦与加拿大就可以共同享有北冰洋海底,即两国成为共架国。加拿大与丹麦围绕这个迷你岛进行了20多年的主权之争。1984年丹麦官员乘直升机来到该岛,升起丹麦国旗并在旗杆下埋下一瓶白兰地。加拿大人对此极为不满。2003年6月,丹麦军舰再次造访汉斯岛,并且在该岛插上了丹麦国旗,单方面宣布汉斯岛属于本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