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洋文明 字号:
青岛的德国记忆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7 09:47  | 文章来源: 香颂

江苏路15号为青岛基督教堂又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建筑风格属青年艺术派和新罗马风格的结合。室内装修的某些样式可见拜占廷时期的痕迹。

这一指导思想使德国人占领胶州湾后,首先大力修建港口和铁路。港口的规划设计在占领胶州湾之前就已开始,对青岛来说是最早开展起来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工作。作为青岛最大、最重要的建设项目,其所有设施都是按照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设计建设的。《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签字后仅1个月,德国国会就先后2次通过了高达850万马克的建港拨款议案。此后又经过1年多的详细勘查、设计和准备工作,1899年第四季度开始着手在胶州湾内兴建防波堤,1901年建成小港,1904年3月6日建成大港第一码头并正式对外开放,此时胶济铁路已修通至港口,铁路、港口连成一体。1906年建成当时亚洲最大、世界上最先进的1.6万吨浮船坞和大港第二、五码头。到1908年,又建成大港第四码头和船渠港。这样花费10年时间,投资2930.2万马克的筑港工程完成,加上期间各种管理费用,共计投资5383.3万马克,超过德国在青岛全部建设投资的1/4。青岛港建成后即被誉为东亚第一良港,并使东亚大多数主要港口,如香港、上海、天津、长崎和神户在某些方面都相形见绌。

与此同时,德国人计划通过铁路,将山东的煤矿、主要城镇都与青岛联系起来,并通过济南,为青岛开拓更广阔的华北腹地。胶济铁路于1899年6月开始勘测,9月23日正式动工。1901年4月1日青岛至胶州段完工通车,1902年6月1日至潍县,1904年6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胶济铁路青岛至济南的干线总长394.6千米,另有张店至博山的支线长38.87千米,全线长436.39千米。全线架设大小桥梁共351座,共花费5290.1226万马克。德国人对铁路的计划不仅于此,除希望胶济铁路继续向西延长外,还计划修建从青岛经过沂州(今山东临沂)、莱芜到济南的第二条铁路线。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得逞。铁路和港口建立了“内地—青岛—世界”的联系纽带,成为青岛区位价值的主要体现。

青岛被德国人寄予厚望,因为它唤起了德国人对中国广阔市场的希望以及普遍的振奋;另一方面,德国民族性中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普世思想”也影响了青岛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除特殊的历史进程造就的特殊的历史原因外,青岛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里不应忽略德国民族性的普遍特点。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既是一个国家力量的自然发展趋势,又是德国工业迅速发展的结果。但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不同的是,这一外交政策“同时也还在颇大程度上混合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普世主义思想,这种思想既是19世纪最后几十年的新浪漫主义的产物,又是对中世纪大一统性质的德意志帝国的怀旧。” 实际上这种“浪漫主义的普世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以后德国的民族特性,甚至使有的德国学者因此认为提高民族威望是建设青岛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感到一种民族的使命,必须通过展示优越证明他们和西方列强有同等的权利”,而不是物质上的利润吸引德国人到青岛。这也与德国近代历史进程有密切关系。16世纪的宗教改革导致信奉天主教的皇帝和信奉新教的德意志诸侯开始分裂,此后的德国几乎完全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落后于英法,国家更迟至1871年才完成统一。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使德国人曾经因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地位而形成的自大,转变为处处不如人的自卑。为了重新找回国家的、民族的自我,那种强烈的民族意识支配下的德意志复兴,成为德国思想界无可替代的情绪,这种情绪经过启蒙运动、狂飚突进运动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很快将民族自卑转化为民族狂热、英雄崇拜和建功立业的张扬。

      1   2   3   4   5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