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后的德国,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国。19世纪70年代开始,城市工业起飞,工业总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增长速度超过英国;采煤、冶金和钢铁制造等重工业的发展为其他工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电机、化学工业的兴起又奠定了20世纪初工业水平居第二的基础。19世纪后期德国的迅速发展,使德国想要证明给世界看:“我们不会使任何人黯然失色,但是我们也要求我们在阳光下的位置。”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德国的外交政策发生根本改变,从“大陆政策”转变为“世界政策”,表达的是从一个大陆强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渴望。
这一指导思想,使德国对远东据点的选择前后历时多年,最终决定侵占胶州湾并划山东为势力范围。德国从最初只想在中国沿海取得一个储煤站,后来在海军的支持下变成一个军港,接着又变成一个商业据点,“最后决定要求一个地点能适于作为一个殖民地基础的出发点”。胶州湾的区位使德国决定这里是最理想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德国近代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意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早在1860年,李希霍芬就受普鲁士政府的派遣,首次来华调查土地与资源;1868—1872年间,他又先后7次来华考察旅行。对于德国想在中国获得一个据点的企图,一开始大力建议舟山,但在占领舟山的计划失败后,最迟在1882年,他已公开谈到一个以胶州为中心的铁路网计划,并专门写了《山东及其门户——胶州湾》及《胶州的地位及其将来的意义》等论著。他首先从区域发展观,认识到胶州湾优越的地理条件,认为胶州湾具有“未来的重要性”,因为“此地的港口符合一个伸展到华北的铁路网的海岸据点的条件” 。他从一个地理学家的宏观角度,提出了开发利用胶州湾区位价值的方案——修建胶州湾通往山东内地的铁路线。李希霍芬设想的这条铁路经过济南再通向北京和河南,将替华北的棉花、铁和其他产品创造一个便利的出口,并使进口货物便利地通往一些重要地区。在1894—1896年间,德国政府又通过多人多次的实地考察,确认胶州湾不仅有良好的建港条件,更重要的是地理位置优越,不仅足以控制山东乃至控制整个华北的进出口货物,而且它的腹地资源丰富并有消纳力量。随后,德皇威廉二世于1897年6月18日批准了夺取胶州湾的计划。
着华服的李希霍芬和家人。
1885年,李希霍出版了《中国地图册》,内含1:750000比例的山东东部(胶东)地图,由于远距离描述的结果,图中标注青岛口的位置上出现了较大偏差,因此,这张地图上的胶州湾给予西方社会的认识是朦胧而遥远的。1898年,他以1:1000000的比例单独发表的山东地形图和地质图,第一次标注了拟建中的胶济铁路。此时,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业已签订,德国通过条约强租青岛99年,并获准在山东的筑路权和铁路沿线30里的开矿权。凭着两张深入中国腹地的地图,李希霍芬在耗去半生时光之后,其地理考察活动伴随青岛并入德国海外殖民地的版图而终有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