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8、19世纪,也许因为逐渐对捕鲸活动造成的国家与国家、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冲突感到厌烦;也许因为可供猎捕的鲸的资源量已经少得可怜;也许是因为这些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现捕鲸所带来的利润远远比不上殖民和掠夺来得快,捕鲸活动的热度慢慢降了下来。
17世纪的捕鲸人猎捕的对象主要是座头鲸,这是一种能够生产大量鲸油和鲸须的须鲸。这种鲸会随着海冰的消融而进入峡湾。捕鲸人一般都会在地势有利的观察点进行瞭望,一旦发现鲸的踪迹,就会飞速地派出一种由6人驾驶的小船前往追逐。捕鲸人会用鱼叉刺中座头鲸,然后用长矛将其刺死,并拖到船尾,等到低潮时将它庞大的身躯拖到海滩上。海滩上就是简易的捕鲸站,在那儿会有人持长刀切下鲸脂。起初,捕鲸站仅由风帆和简陋的家具搭建构成,但随着捕鲸活动的不断发展,它很快就被一些更为持久的木制或砖结构所替代,比如荷兰的斯密尔伦堡站、英国的拉格尼赛特站和丹麦的哥本哈根湾站。
自17世纪30年代时起,至少对于荷兰来说,捕鲸活动已经辐射到了广海区,渐渐的,在广海区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西部的浮冰区开展捕鲸活动取代了海湾内捕鲸。一开始,鲸脂都是在捕鲸季末尾运到斯密尔伦堡或沿岸的其他地方处理,但到了中世纪之后,这些站点全被废止,鲸脂的加工都改为在返回港口的船上直接进行。不过,传统的英国人在这个时期却一直严格坚持海湾捕鲸,直到很久之后,才开始到远洋去开展捕鲸活动。
1719年,荷兰人在戴维斯海峡开展“定期和密集”的捕鲸活动。受到进口免税的鼓舞,南海公司对来自伦敦的172艘在1725-1732年间未获利的捕鲸船进行了资助。1733年,政府对每船吨进行了1英镑的“补贴”,到1749年时,该补贴增加到了2英镑。这些补贴与鲸油和鲸骨等制品的价格高涨促使了捕鲸业的扩张。伦敦在1749年派出了6艘捕鲸船;1777年派出45艘,1788派出91艘。然而,由于补贴额度的缩减以及与美国和法国之间爆发的战争,英国派往格陵兰的船队在1796年时减少到19艘。
1784年,英国在南部海域进行了15个捕鲸航次,都是从伦敦出发。到了1790年,单单这一个港口就有60艘船专用于捕鲸贸易。在1763年至1799年之间,平均有60艘船专用于捕鲸贸易,到了1800年至1809年平均数增加到了72艘。
1819年,属于南土克特的第一艘英国捕鲸船西伦(510吨),被派往日本,并于次年4月5日在那里开始了捕鲸活动。这条船1822年4月2日返回伦敦,共获取346吨抹香鲸油。接下来的一年,至少有9艘英国捕鲸船前往此地,到了1825年,英国共有24艘船前往此地。
此后,越来越少的船被派往那里,到了1843年,只剩下9艘。1859年最后一艘抹香鲸鲸油船在伦敦靠岸。
不过,到了20世纪,英国又开始向北极派出捕鲸船,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最后一艘捕鲸船返航。
参与捕鲸的主要海洋国家都有各自的捕鲸文化和历史,原始状态的捕鲸基本可以算是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的一种方式,但经过经济利益的“熏陶”,捕鲸活动已经变质,成为了折射人类社会历史乱象的三棱镜。单从时间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在无奈地将捕鲸船停靠在废弃的港口里面之后,又建好战船、架起枪炮,直奔了东方。
日本有捕鲸的文化传统,但以它作为今天捕鲸活动的理由似乎并不恰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