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是一种低等的海洋植物,人们日常所吃的海带、海苔、羊栖菜、石莼等都是海藻。我国是最早记述海洋藻类的国家,《尔雅》、《本草纲目》、《海药本草》、《随息居饮食谱》等古籍中对其食用或药用都有过记载。
海藻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因为它热量低,可以作为肥胖患者的减肥食品;海藻中的活性多肽,其功能同胰岛素相似,对糖尿病患者有较好的治疗和保健功能;海藻富含多种生命活性物质,如海藻多糖、高不饱和脂肪酸,牛磺酸、类胡萝卜素等,其中的海藻多糖、高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作为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保健食品也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海藻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铁、锌、硒、钙等,这些物质或元素都与人的生理活动有着密切联系。不管是老年人还是青少年,食用海藻都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海藻不仅可以作为食品、药物,还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以及化妆品工业,科学家们甚至打算在全球范围内种植海藻来吸收大气里过多的二氧化碳,以应对日益恶化的全球变暖问题,海藻正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气候变化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全世界可供食用的海藻近百种,但我国真正对海藻增养殖的历史并不长,而且进行种植(养殖)的也仅有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紫菜、石花菜、江篱、麒麟菜以及螺旋藻等。我国近代海藻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而发起这项研究的就是我国已故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藻类学家、中国海藻学的奠基人曾呈奎院士。
解放前,曾呈奎院士就已对中国海藻的分类做了许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与合作者在海藻的形态生活史、分类区系、生态、栽培、进化以及海藻化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应用研究,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海藻学的发展。
海带也许是目前人们最熟悉的海产品了。沿海渔民可以划着小船,到海田里收割海带,然后运到岸上,或作为食物,或送到工厂里作为化工和医药行业重要原料。但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我国其实原本不产海带。海带属于海藻中的褐藻类,原产于日本海,最初我国只有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的很小部分海区有分布,产量非常低,人们吃海带都是从国外大量进口。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曾呈奎等老一代科学家带领下,我国科研人员开始了人工养殖海带的研究。曾院士以独特的方式把基础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巧妙地应用于海带的养殖,相继开发出了海带自然光,低温育苗以及浮垡式种植和施肥技术,解决了海带下苗培育、施肥和难以养殖的难题,从而使海带人工种植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海带种植拉开了我国现代化海洋生物大规模生产的历史序幕。与此同时,曾呈奎院士还带领助手成功搞清楚了紫菜的生活史和孢子来源,为我国紫菜人工栽培业迅速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紫菜是他奉献给人们的又一道美味佳肴。
20世纪70年代末期,曾呈奎院士提出的发展我国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代替传统的海洋捕捞的战略思想,对全世界的水产事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对我国海水养殖业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我国水产科技人员的努力和科学栽培,近年来,我国继续保持着海藻种植技术世界领先的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大海藻种植国家。
除了海带、紫菜之外,最近几年,还有一种海藻类产品开始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它就是螺旋藻。螺旋藻生长快、产量高、口感好、易于消化,并且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它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品”。螺旋藻是近几十年来生物科学家发现并进行开发利用的营养成分最丰富的、最全面的、最均衡的绿色健康食品。海水螺旋藻养殖过程由于是在海洋中,受到高盐、高压刺激,因此含有比淡水螺旋藻更多的活性因子,如藻多糖、肌醇、藻蓝蛋白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更丰富。由于这些优点,海水螺旋藻将比淡水螺旋藻更具竞争力。
我国对螺旋藻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吴伯堂教授和他的助手们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将淡水螺旋藻进行海水养殖驯化。1993年,他们选育的海水螺旋藻完成大面积培养和工厂化试养,通过了国家鉴定。国际著名螺旋藻专家Ripley D. Fox对此成果高度评价,并预言未来的螺旋藻将以海水螺旋藻为主流,世界产量将达到百万吨级,将是目前产量的几百倍!21世纪初,我国福建省东山县海水螺旋藻大面积养殖试验科研项目通过专家验收,该项目试验成功说明螺旋藻养殖“适宜在我国东南沿海推广”。目前,市场已有多种品牌的海水螺旋藻商品可供人们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