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业为我国人民提供了大量优质动物蛋白,水产品尤其是海珍品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干贝、鱼翅、鲍、海参、鱼肚、鱼唇、鱼籽、燕窝”最为名贵,有“海产八珍”之美誉。海产品大多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最主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美味不但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还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系统,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同时,水产养殖业也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渔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我国海水和淡水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欧洲被称为‘鲆鲽类之王’的多宝鱼曾经推动了中国一个年总产值十几亿元产业的发展,在一度低迷之后,多宝鱼养殖产业在慢慢恢复生机。”
俗话说“无鱼不成宴”。鱼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中国海水养殖已经形成大规模生产的经济鱼类品种有大菱鲆、牙鲆、鲈鱼、罗非鱼、真鲷、黑鲷、石斑鱼、河豚等,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大菱鲆。
来自英国的大菱鲆(俗称多宝鱼),在我国推动了一个年总产值十几亿元的产业的发展,而把它带入中国的人正是有“大菱鲆之父”之称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他用近20年时间从英国成功引进了大菱鲆。大菱鲆是原产于欧洲沿海的一种名贵比目鱼,英文名turbot,音译名(兼商品名)“多宝鱼”。它具有适应低水温生活、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等优点,相继在欧洲各国得到开发利用,在欧洲被称为“鲆鲽类之王”。
1980年的冬天,雷霁霖院士到英国考察,发现他们对大菱鲆的研究技术非常先进,而且这种鱼比较适合中国北方的养殖条件,提出想带些鱼苗回国,但由于当时物种输出手续非常麻烦,没有成功。1992年,经过多方努力,雷院士终于成功从英国引进大菱鲆良种,并带领研究团队历经艰辛突破了控制水温和人工繁殖难题,并走在了世界前列。1999年他创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获得成功,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浪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菱鲆的引进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
虽然由于一些养殖户、不良商贩不负责任滥用药物,加上媒体的过分渲染,2006年发生的“多宝鱼事件”给多宝鱼养殖带来了严重打击,但随着国家政府部门对水产行业的进一步严格管理和消费者对此事件的反应回归理性,多宝鱼又“活”了,并且正在慢慢恢复生机。生产者应负起提供健康、安全水产品的责任;而消费者应本着理解、信任的态度理性看待发展中的问题;政府部门则应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做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纽带和桥梁,这样才能实现水产业的良性发展。
“目前,中国对虾养增殖业还无法回到它曾有的巅峰状态,但相对成熟的技术,效益高、风险小的优点都为这一产业再度迎来辉煌积蓄了力量。”
对虾是举世闻名的海产珍品,尤其中国对虾,由于其具有个体大、味道好、价值高以及生长快、食性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等诸多优点,不仅在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也被作为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而倍受人们的重视,养虾业已成为我国沿海渔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我国主要养殖对虾品种包括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等,其中既让国人感到自豪,又让人感到惋惜的当属中国对虾。
中国对虾(俗称明虾、东方对虾等)自然分布于我国黄渤海、珠江口和朝鲜西部沿海,偶见于我国东海及南海,其生活适温范围18~30℃。分布在黄渤海的中国对虾种群既能耐受较高的温度,又有较强的耐低温能力;而分布于珠江口的种群属于高温虾类,耐低温能力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