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的养殖也凝结了我国水产科技人员的辛勤和汗水。20世纪60年代初,赵法箴院士首次完成了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对虾幼体26期的发育变态过程及生活习性,并详细描述了各期发育形态的主要鉴别特征。同时,他与其他科研工作者合作完成了对虾幼体发育生态研究,为对虾全人工育苗奠定了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赵院士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对虾人工育苗养殖和开发饵料、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对虾人工育苗及精养高产技术等研究,创立了对虾优质精养高产技术,开创了中国的对虾养殖业,为中国对虾养殖的普及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如赵法箴院士所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水产事业的发展,变科技为生产力是我最大的愿望”,他始终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又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对虾养殖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对虾养殖业最辉煌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高峰时年捕捞产量近2万吨,养殖产量达到20万吨。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由于过度捕捞和养殖业对亲虾的需求急剧上升,导致中国对虾资源数量不断下降,黄渤海区的中国对虾种群资源衰败,已形成不了渔汛。黄渤海中国对虾野生种群因开发过度而衰败,短期内难于恢复,给中国对虾养殖业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同时,由于受到受虾病的影响,从1993年开始,中国对虾养殖业和增殖业产量都下降了90%。中国对虾的衰败与没落,给沿海地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为了发展海域渔业资源增殖,农业部安排了“八五”攻关项目“渔业资源增殖研究”,试验增殖的种类有中国对虾、真鲷、黄盖鲽、三疣梭子蟹、海蜇等,这项研究最终解决了回捕率低的问题,并最终发展成中国对虾增殖渔业研究和。与此同时,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又开展了“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规范”、“对虾工厂化养殖与质量控制技术与示范”等项目的研究,赵法箴院士带领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为促进中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连续选育的“黄海1号”表现出优良的性状,如生长速度快、无特定病原、抗逆性强等,其养殖技术已经在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重振中国对虾养殖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对虾养增殖业目前虽尚未重拾兴盛状态,但增殖技术己经成熟,且具有效益高和风险小等优点,养殖单位和虾农已经逐步恢复了对虾养殖的信心。科技攻关人员坚信,随着养殖技术更加成熟和对虾养殖业相关配套机制的健全,一定会找到一条适合发展的道路,再铸中国对虾养殖业的辉煌。
“‘吃蟹’已被我们赋予了一种文化的色彩。如今,在资源不断匮乏的时代,螃蟹的规模化养殖为我们的口福和不断延续的文化提供了可能。”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说起吃螃蟹,在我国也是有悠久历史的。早在2000多年前,螃蟹就已作为食物出现在我们祖先的筵席上(《周礼》中记载的“蟹胥”据说就是螃蟹)。而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则已经开始把吃蟹作为一种文化享受,“吃蟹、饮酒、赏菊、赋诗”成了当时人们在金秋时节休闲逸致一件隆重的事。《世说新语•任诞》记载,晋毕卓(字茂世)嗜酒,间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我国的海蟹中,最著名也是经济价值最高的当属三疣梭子蟹,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其中以福建、浙江、山东沿海最多。一般从南到北,3~5月和9~10月为生产旺季,渤海湾辽东半岛4~5月产量较多。但由于捕捞过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梭子蟹蟹汛无法形成。为了保护濒危的梭子蟹资源,发展梭子蟹渔业,我国部分沿海省市已经开始进行人工繁殖培育大规格蟹苗进行人工放流增殖和池塘养殖等工作,目前浙江省舟山市已成功突破梭子蟹土池育苗关,为其规模化养殖提供了可能。
三疣梭子蟹头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有3个显著的疣状突起,适于游泳。腹部扁平(俗称蟹脐),雄蟹呈三角形,雌蟹呈圆形,折贴于头胸部腹面。雄蟹背面茶绿色,雌蟹紫色,腹面均为白色。三疣梭子生活于沙质或沙泥质海底,一般隐藏在礁石旁边或埋伏在沙下,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多在夜间摄食。性凶猛,以各类底栖生物和小型鱼类为食,也食动物尸体及海藻的嫩芽等,食性很杂。
三疣梭子蟹是我国海产品中重要的出口畅销品之一,主要销往日本及港澳地区。国内市场销量巨大。其肉多,脂膏肥满,味鲜美,营养丰富。尤其是其蟹卵经漂洗晒干即成为“蟹籽”,可谓是海味品中之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