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是餐桌上的奢侈品。价格不菲的原因是其养殖起来技术含量很高,直到2001年,我国的鲍鱼杂交技术才日臻完善。这种喜欢昼伏夜出的软体动物会带动一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鲍是“海产八珍”之一,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海味珍品之冠”。鲍的肉质细嫩,鲜而不腻,营养丰富,具有降低血压功效,其贝壳石决明不但是优良装饰品和贝雕工艺良好的原料,还是有名的中药材,可镇肝清热、滋阴壮阳。梁朝陶宏景《名医别录》和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药典医学名著中都对其临床药理、药性和用法有过记载。
我国沿海分布有皱纹盘鲍、九孔鲍等,近年来,又先后从美国、日本等国引进了红鲍、绿鲍、大鲍、皱纹盘鲍和西氏鲍等,并通过对不同地理群体进行杂交产生了一些杂交新品种。
其实早在1986年,大连水产学院的王子臣、张国范等学者就开始研究鲍鱼杂交,1992年,张国范根据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成果,提出不同地理群体皱纹盘鲍杂交的思想,并进行了实验验证。1997年,大连市水产研究所赵洪恩等从国外引进种鲍与中国种鲍杂交取得较好效果。从2001年起,国家863计划对该项目进行了有力的引导和支持,使鲍鱼杂交技术日臻完善,建立起系统的杂交技术体系。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课题组主持研究的“大连1号”杂交鲍被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新品种,更是使皱纹盘鲍杂交技术得到迅速推广。
鲍鱼名为鱼,但其实并不是鱼,而是趴附在浅海低潮线以下岩石上的一种单壳类软体动物。在鲍鱼的身体外边,包被着一个厚厚的石灰质的贝壳,贝壳是一个右旋的螺形贝壳,呈耳状,加上它的拉丁文学名按字义翻译可以叫做“海耳”,因此,鲍鱼也被称为“海耳”。另外,在鲍鱼的贝壳上都有从壳顶向腹面逐渐增大的一列螺旋排列的突起,这些突起在靠近螺层末端的一些贯穿成孔,孔数随种类不同而异,在我国北方分布的盘大鲍有4~5个,南方分布的杂色鲍有7~9个。我国古代,给鲍鱼起名叫“九孔螺”,就是从它的这种特征而来的。
鲍鱼生活在水流湍急、海藻繁茂的岩礁地带,在沿海岛屿或海岸向外突出的岩角都是它们喜欢栖息的地方。鲍鱼多趴附于岩礁的缝隙或石洞中,它们分布的水深随种类而不同,像我国北方的盘大鲍一般分布在十多米的水深处,在冬季为了避寒向深处移动,深度可达30米。到了春季慢慢上移,有的可在潮线下数米生活,小鲍鱼甚至在低潮线附近也能采到。
鲍鱼喜欢昼伏夜出,养在水池中的鲍鱼一般在白天蛰伏不动,但只要天色一黑,就慢慢活动起来。特别是在晚上10点以后至午夜3点以前最为活跃。鲍鱼还有归巢的习惯,它们常喜欢住在洞穴里,夜间外出觅食,食物以褐藻为主,兼食绿藻、红藻、硅藻以及裙带菜、幼嫩的海带等(鲍壳的颜色通常与所食饵料密切相关),而等到快天明时又返回洞穴中居住。
目前,我国的鲍鱼主要养殖品种是皱纹盘鲍和杂色鲍,其中皱纹盘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明显高于杂色鲍。皱纹盘鲍则主要产于黄渤海,是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一种鲍鱼,其产量也较大;杂色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及南海的部分海域。就皱纹盘鲍养殖的方式而言,大体可以分为底播增殖、围堰养殖、浮筏养殖、工厂化养殖。近年来随着水产科技水平的发展,还出现了“南鲍北养”和“北鲍南养”等新的方式。
鲍鱼养殖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养殖项目,且养殖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因而投资风险大,但其高利润还是吸引了不少的养殖企业,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我国其实原本不产海带。海带属于海藻中的褐藻类,原产于日本海,最初我国只有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的很小部分海区有分布,产量非常低,人们吃海带都是从国外大量进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