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极地 字号:
中国挺进南极 南极条约复议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5:31  | 文章来源: 香颂

从“缔约国”到“协商国”

经过5年多的考察研究,中国已具备了建立自己的考察站、独立开展南极研究的能力。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参与南极事务的决策早已成为全国人民心中强烈的愿望。1984年2月7日,王富葆等32位获得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的科学家,以“向南极进军”为题,联名致信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议中国到南极洲建站,进行科学考察,并希望党中央早做决定,他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在南极洲建站和进行科学考察。

1984年2月24日至26日,国家海洋局在京召开“我国首次南大洋和南极考察总体方案论证会”,由颜其德向大会做总体方案设计汇报。4月13日至15日,南极办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南极装备技术研究会,对南极房屋、电力、通讯、气象、测绘等几个方面的研制方案和相互间的技术要求,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电子工业部、国家气象局、国家测绘局、新型建筑材料公司、兰州电源车辆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等单位31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我国南极考察的筹划进入快节奏。

5月28日,海洋局二所成立了南极研究小组,由董兆乾任组长,颜其德任副组长,主要任务是进行南极海洋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5月31日,征得上海市政府的同意,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批准在上海组建中国极地研究所。

6月12日,国家海洋局、南极委、国家科委、海军和外交部联合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我国首次组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的请示”。25日被批准。国家计委批准在黑龙江省尚志县青云滑雪场建立南极训练基地。8月6日,国家海洋局、南极委下发了“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总体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单位按照总体方案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此次考察任务的顺利进行。9月11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领导班子组成,陈德鸿任总指挥,赵国臣,董万银任副总指挥;郭琨任南极洲考察队队长,董兆乾和张青松任副队长;金庆明任南大洋考察队队长,沈毅楚、王建文任副队长。

“向阳红10”号(仝开建)

9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向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驻华大使馆发出公告,公告声明:中国南极委决定在1984至1985年南极夏季派出中国南极考察队赴南极考察,“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和“J121”号打捞救生船将于1984年11月20日前往南极半岛海域进行南大洋科学考察,并准备在南极半岛地区选一地点建立夏季站,同时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希望各国政府给予协助和提供方便。

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591人)乘“向阳红10”号和“J121”号从上海港启航赴南极洲建站并进行科学考察。12月31日,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54人)登上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插上了南极洲,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典礼在乔治王岛上隆重举行。

中国南极长城站(仝开建)

翌年2月20日,中国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胜利建成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并举行了落成典礼。南极委主任武衡宣布长城站第一任站长由郭琨担任,副站长由董兆乾和张青松担任。3月31日,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通知中国常驻代表邹竞蒙,分配给“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国际站号为“89058”。10月7日至18日,第十三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的第一天,南极条约协商国举行特别会议,一致同意接纳中国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以许光建为团长一行六人(许光建、宋荔、郭琨、董兆乾、宋大巧、郑言)的中国代表团首次以协商国成员的身份出席了会议。从此,我国对南极事务拥有了发言权和决策权。1986年,中国被接纳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正式成员国。

中国加入南极条约,补充了南极条约体系的正义性,南极条约也因中国的加入而更具世界代表性。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严格履行各项条约义务,多次发起科技合作和保护南极环境的倡议,是条约体系的重要维护力量。1985年12月15日在第40届联大会议上,黄华代表中国政府指出:“关于南极洲的法律问题,迄今为止存在的唯一多边公约就是《南极条约》。但是,2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条约的宗旨和原则是好的。中国政府希望同所有国家一起,为了维护《南极条约》的宗旨和原则,为了促进南极更好地为和平、科学进步和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政府认可并支持南极条约体系,支持南极事务的决策模式。

      1   2   3   4   5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