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极地研究所所长签定有关极地研究和学术交流合作的协议
“请进来”,就是邀请已在南极洲建站、南极研究水平较高的国家包括日本、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的专家来华访问,进行学术交流。日本极地研究振兴会常务理事鸟居铁也、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所长永田武、新西兰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主席乔治·诺克斯、澳大利亚南极局局长克拉伦斯·麦丘等大批外国专家多次来华,向中国介绍了南极考察、组织管理、基地建设、后勤供应等方面的经验体会,商谈考察协作等项目,提供部分南极考察资料,并向中国南极考察队提供了培训。
在“请进来”同时,我国也派人“走出去”考察学习,中国科学家直接参加外国的南极考察团,经受考察培训,我国以此“留学”方式培养了大批南极专家。1979年12月29日至1980 年3月20日,应澳大利亚科学与环境部南极局的邀请和国家海洋局的派遣,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董兆乾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张青松参加了澳大利亚国家南极考察队,重点对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与访问,迈出了中国考察南极的第一步。此后,新西兰、日本、美国、智利、阿根廷等国多次邀请我国的科学家在南极考察站协同工作。我国政府派出的人员学科门类齐全,不仅涉及气象、地质、生物、海洋学等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还涉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考察人员大多亲历南极考察生活,参加越冬考察和夏季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如董兆乾、张青松、律巍、郭琨、秦大河等一大批优秀南极专家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着手完善南极事业的机构建制。1981年1月20日国家科委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拟议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以下简称南极委),该委员会拟由国家科委、外交部、中科院、海军、国家海洋局等19个单位的21名人员组成,国家科委副主任武衡担任主任,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国家科委二局副局长林汉雄、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律巍、中科院副秘书长赵北克和海军副参谋长范豫康五人担任副主任。5月11日国务院批示同意。9月15日南极委的办事机构——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南极办)正式成立,南极委副主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律巍兼任南极办主任,郭琨、高钦泉担任副主任。由此中国南极事业走向正规。
南极科考队员正在运送物资(杨威)
随着南极考察的进行和信息的反馈,我国的南极战略逐渐丰满起来。1983年5月6日,国家科委、南极委、外交部、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国家计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筹备工作报告》,报告主要内容是中国南极考察工作“六五”和“七五”计划总体设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的决议。6月8日,中国驻美国大使章文晋向条约保存国美国政府递交了加入书,至此,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之一。然而,中国尚未进行过独立的南极科学考察活动,还不具备南极条约“协商国”的资格。
1983年9月13日至27日,由外交部和南极委组成的以司马骏为团长的三人(司马骏、郭琨、宋大巧)代表团,首次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的第十二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在进行大会表决时,中国等非“协商国”的代表被请出会场,安排到咖啡厅“喝咖啡”,连表决结果也无从知道,这给中国代表乃至全体中国人以强烈的刺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有决定世界重大问题的否决权,同时,南极关系到中国人民的重大利益,中国应当具有参与和决策南极事务的权利,中国在南极建站已势在必行。
2006年1月16日,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普里兹湾大洋作业第一天。(杨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