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海豹家族中的耀眼明星
西太平洋斑海豹(Phoca Largha)
西太平洋斑海豹又叫斑海豹、普通海豹、大齿港海豹或港海豹,是在温带、寒温带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类动物,分布区主要在北太平洋的海域及其沿岸和岛屿,比如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和朝鲜海等,有迁徙性。西太平洋斑海豹还是唯一能在我国海域繁衍后代的海兽。这些海区也可以说是它们分布区的最南端,所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西太平洋斑海豹身体肥壮而浑圆,体长约1.2~2米,体重约100千克,全身生有细密的短毛,背部灰黑色,并有不规则的棕灰色或棕黑色的斑点,腹面乳白色,斑点稀少,雄兽略大于雌兽。头圆而平滑,大眼睛,瘪嘴巴,唇部触口须长而硬,呈念珠状,感觉灵敏,是它觅食的武器之一。它没有外耳廓,也没有明显的颈部,四肢短,前后肢都有五趾(指),趾间有皮膜相连,似蹼状,形成鳍足,指、趾端部具有尖锐的爪。前肢狭小,后肢较大而呈扇形,尾短小,仅有7~10厘米长,夹于后肢之间,联成扇形。
西太平洋斑海豹游泳时的姿势就像人伸开手脚俯卧的样子,主要依靠后肢和身体的后部左右摆动前进,能以每小时27千米的速度在水面附近游动。它潜水的本领更为高强,一般可以潜至100~300米左右的深水处,每天潜水多达三四十次,每次持续20分钟以上,这种超高水平连鲸类、海豚等海洋兽类也望尘莫及。
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眼睛可以说对水下及陆地生活都有极高的适应性,晶状体大而圆,水的折射率与其角膜折射率几乎相等。因此在水中,光波通过它的角膜时不会发生弯曲折射,就如同在空气中传播一样,能使水下影像聚焦后形成在视网膜上。在有月亮的晚上,它们可以借助水下孱弱的光线看到400多米深处的猎物。
这种海豹在水中的听力也很好,能准确地定位声源。在潜水时,它的鼻孔和耳孔中的肌肉活动瓣膜关闭,还可以阻止海水进入耳、鼻。
由于“综合能力”的极大优越性,西太平洋斑海豹是非常优秀的捕鱼能手。它们食性较广,并且会随季节、海域及所栖息的环境改变。如在我国的黄、渤海,春夏季捕食鲱、玉筋鱼、小黄鱼等,秋冬季节则多以梭鱼为食。在日本海、阿拉斯加的近海等地还捕食鳕、鲑等鱼类。其他食物还包括各种甲壳类、头足类等。
和其他海豹一样,西太平洋斑海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水中度过的,仅在生殖、哺乳、休息和换毛时才爬到岸上或者冰块上。在海岸上群栖时,它们的警惕性很高,就是在睡觉时也经常醒来观查四周的动静,如果发现敌情则迅速从岸边高地或礁石上滚入水中,逃之夭夭。在寒冷的北冰洋,强壮的北极熊是它最大的天敌。
西太平洋斑海豹交配需要沉入深水中进行。雌兽的怀孕期约为8到10个月,每年2月产仔,每胎只产1仔。即将分娩的雌海豹会爬到岸边或冰块上,先在浮冰上挖掘出一个巢穴,产仔时躲于穴中。幼仔躲避危险的办法也是迅速潜入海中,或者在栖息的浮冰上挖穿一个大洞,以便随时“水遁”。幼仔初生时体重约为5~6千克,全身披着白色的胎毛,被人们称作“白色的小海豹”。这种白色的胎毛在冰雪的环境中是一种保护色,使它们不易被天敌发现,但也因为能吸收大量水分,不利于在水中游泳。
海豹幼仔在出生后的第16天后皮下脂肪渐渐形成时,就开始脱换胎毛,换成了短、粗、硬,光亮而有斑点的新毛。这种新毛不易淋湿,这样就便于水滴尽快离开身体,而不会在皮肤上结冰。幼仔出生几分钟后就表现出一种本能的跟随性,它在尾随雌兽的时候几乎不停地发出叫声,可以同时在空气和水中传播,这显然是为了与雌兽保持联系。直到断奶后叫声才停止。而雌兽也会特别留意幼仔的行动,即使在水中也能仰头向后看。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雌兽就会腾空弹起,用肥胖身体砸破浮冰,然后同幼仔一起落水而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