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知

3月份,冰岛南部的埃亚菲亚德拉冰川之下一座被人遗忘已久的火山,在沉寂了将近200年后再次喷发。当然,200年的时间在漫长的地质史上,也只算是沧海一粟。
火山喷发可以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对于我们来讲,也许看不到电影中所描绘的地球毁灭的“壮观场景”,但是地球通过火山这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其活力和张力,还是不难见到的。由于这些灾害的巨大破坏作用,我们容易将火山爆发视为人类所经历的最严天灾的一种,不过对于地球本身来讲,它们应该算作地球生命和活力的体现。
而与我们关系比较密切的是,火山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尤其是活火山,会不会突然间像埃亚菲亚德拉那样,喷出足以导致航空运输业瘫痪的尘埃,从而给我们的天空中弥漫上灾难的味道。
1400多年以前,《古兰经》曾提及海洋中的一种奇异的现象:“以包含着炽热的物质和烈焰的大海盟誓”。由于此节经文以前的几节内容都是世界上可以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所以该节经文也应是在描述一种现象,因此人们猜测这是描述大洋中的某些地方会有温度极高的灼热物质。另外,该节使用了阿文“AL”这个定冠词,从而表示这种高温灼热的物质仅存在于大海中的某些地方,而不可能存在于所有的海洋中。
20世纪20年代,发明了利用声波测量海洋深度的回声测深仪,这使人类更加清楚地了解大洋深处和绘制洋底地图的梦想成为了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里·哈蒙德·赫斯(1906-1969,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回声测深仪在太平洋海底发现了包括许多火山在内的海底山脉。1956年,英里斯·尤因(1906—1974,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和布鲁斯·希曾(1924—1977,美国海洋地质学家)提出地球上的海底山脉是一条连绵不断的山系,不久,他们的理论就得到了证实。
到了20世纪60年代,赫斯提出,大洋中脊位于比较坚硬的地壳构造上的板块缝隙之间,是新洋壳形成的地方。火山岩上升,沿着中脊轴部形成新洋壳,并随着岁月的推移洋壳向中脊轴部两侧扩张。随着大洋中脊新材料的逐渐积累,渐渐老化的材料移动脱离开地壳板块,并沉入陆地或较古老的洋壳之下的地幔中而被消耗掉。赫斯的新理论于1965年得到证实。
新的地壳材料由海底火山喷发出的物质和侵入岩(浆)不断补充。在水下流动的火山岩形成球状或扁球状“枕头”似的东西。后来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这枕状物的内部通常是灼热的二岩浆,其外表则因与海水接触而迅速冷凝变成固体。
196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英国剑桥大学的麦肯齐、法国的勒皮顺等人,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这种学说被命名为板块构造学说,或新的全球构造理论。到1973年,这个学说基本成型,直到现在仍在继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