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海豹科的成员一般都身体肥胖,皮下脂肪厚,颈粗头圆,后肢和尾连在一起,不能折叠,永远向后,在陆地上只能借助身体的蠕动而匍匐先进,行动非常笨拙,但是在水下则它们却相当灵活,而且善于深潜,可以潜入数百米的海洋深处。因为它们的脸部长得像猫科动物,所以被称为“海豹”。在我国一些北方城市的海洋馆和水族馆中,可以看到专门放养海豹的水池,当驯兽师向它们投掷鲜鱼饵料时,这些海豹就会像小孩子一样,用前鳍肢拍打着胸脯,然后憨憨地发出吼声吸引驯兽师的注意。
海豹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高度适应海洋生活,并且多数时间都在海里活动。它们主要生活在寒温带的海洋中,除了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到冰上、沙滩或岩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戏。可以说,海豹是鳍足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从南极到北极,从海水到淡水湖泊,都有海豹的足迹。不过南极海豹数量为最多,其次是北冰洋、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地。
海豹是鳍足类中的一个大家族,全世界共有19种。其中有鼻子能膨胀的象海豹;头形似和尚的僧海豹;身披白色带纹的带纹海豹;体色斑驳的斑海豹;雄兽头上具有鸡冠状黑皮囊的冠海豹。
盘点海豹家族中的耀眼明星
西太平洋斑海豹(Phoca Largha)
西太平洋斑海豹又叫斑海豹、普通海豹、大齿港海豹或港海豹,是在温带、寒温带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类动物,分布区主要在北太平洋的海域及其沿岸和岛屿,比如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和朝鲜海等,有迁徙性。西太平洋斑海豹还是唯一能在我国海域繁衍后代的海兽。这些海区也可以说是它们分布区的最南端,所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西太平洋斑海豹身体肥壮而浑圆,体长约1.2~2米,体重约100千克,全身生有细密的短毛,背部灰黑色,并有不规则的棕灰色或棕黑色的斑点,腹面乳白色,斑点稀少,雄兽略大于雌兽。头圆而平滑,大眼睛,瘪嘴巴,唇部触口须长而硬,呈念珠状,感觉灵敏,是它觅食的武器之一。它没有外耳廓,也没有明显的颈部,四肢短,前后肢都有五趾(指),趾间有皮膜相连,似蹼状,形成鳍足,指、趾端部具有尖锐的爪。前肢狭小,后肢较大而呈扇形,尾短小,仅有7~10厘米长,夹于后肢之间,联成扇形。
西太平洋斑海豹游泳时的姿势就像人伸开手脚俯卧的样子,主要依靠后肢和身体的后部左右摆动前进,能以每小时27千米的速度在水面附近游动。它潜水的本领更为高强,一般可以潜至100~300米左右的深水处,每天潜水多达三四十次,每次持续20分钟以上,这种超高水平连鲸类、海豚等海洋兽类也望尘莫及。
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眼睛可以说对水下及陆地生活都有极高的适应性,晶状体大而圆,水的折射率与其角膜折射率几乎相等。因此在水中,光波通过它的角膜时不会发生弯曲折射,就如同在空气中传播一样,能使水下影像聚焦后形成在视网膜上。在有月亮的晚上,它们可以借助水下孱弱的光线看到400多米深处的猎物。
这种海豹在水中的听力也很好,能准确地定位声源。在潜水时,它的鼻孔和耳孔中的肌肉活动瓣膜关闭,还可以阻止海水进入耳、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