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权 字号:
印度洋与南亚、西亚沿海的海洋战略角逐(上)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22 13:19  | 文章来源: 香颂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后,美国卡特政府认为入侵阿富汗是苏联南下海湾和印度洋的一个重要步骤。1980年1月,美国总统卡特在致国会的国情咨文中宣布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击退外部势力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企图。美国因此加强了在印度洋的海军力量,并且安排在非洲东北部和波斯湾地区取得美军可以使用的关键性海空便利。里根上台后,强烈要求中东国家同美国保持“反苏战略一致”,允许美国在阿拉伯国家设军事基地,遭到阿拉伯国家拒绝。以后,美国成立新的中央司令部,管辖中东和海湾地区。1982年里根政府确定的美国全球战略中的轻重缓急次序为:保卫北美洲、北约地区和通往北约地区的交通线处于“最优先的地位”,第二个优先重点是“保证到达西南亚的石油区的通道”,然后是“保护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盟国和通向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线”等。到1987年,美国利用两伊战争,把大批舰只开进海湾地区。美国也加强了对中东的军事干涉,包括1982年支持以色列发动侵略黎巴嫩战争,美国军队借机进驻贝鲁特;1986年,美国对利比亚进行直接武装袭击。相反,苏联却已经深陷阿富汗的战争泥潭,至20世纪80年代末,美苏在印度洋地区尤其是中东的角逐,呈现出美国居于上风的态势。

对于近代以来大国围绕印度洋的争夺,有学者总结说:“如果把英美这样的海洋国家比作‘矛’,那么其争霸路径基本上就是:遏制两翼,围堵中亚,死保印度洋。如果把法国、德国、俄国这样的内陆国家比作‘盾’,那么,其争霸路径则与海洋国家正奇相合,即两翼突破,决战中亚,拿下印度洋。不同的是,由于历史条件和战争手段不同,大国争霸‘棋谱’中的‘两翼’的概念也有差异;相同的是不管历史条件和争霸手段多么不同,双方争夺印度洋,尤其是争夺印度洋北岸的目标却是相同的。” 冷战时期美苏在印度洋的争夺基本上也反映了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地缘政治角逐的这一逻辑。

冷战结束后,伴随海湾战争的爆发,尤其是9·11事件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印度洋与南亚、西亚沿海区域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国力量在印度洋地区的角逐日趋激烈。

      1   2   3   4   5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