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中的战略通道
海峡名称
沟通海域
长度(千米)
宽度(千米)
深度(米)
霍尔木兹海峡
波斯湾与阿拉伯海
150
70~219
64~97
曼德海峡
红海与阿拉伯海
18
29~323
25~32
从15世纪末达·伽马绕道好望角到达印度并发现新航路之后,欧洲各国对印度洋的争夺一直未断。从16世纪起,印度洋沿岸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葡、荷、英、法等国的侵略和掠夺,相继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以后,英国以印度为跳板,向印度洋纵深和东、北、西三面沿岸地区扩展,印度洋成为英国的“内湖”,而印度则变成“不列颠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在历史上,印度洋作为大国争夺的焦点,其重要目标之一在于控制战略要地,掌握外界进入印度洋的通道,确保自己航线的畅通以及尽可能多地取得丰富的资源。因此,“印度洋的许多地区形成了一些巨大的矛盾焦点:红海,波斯湾,南亚和东南亚,南部非洲。”
美海军秘密改造印度洋基地配装新型核潜艇,图为美国海军SSNG核潜艇发射导弹想象图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阿曼穆桑代姆半岛与伊朗拉雷斯坦之间,连接着波斯湾与阿曼湾,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据估计,目前一年至少有 4 万多艘油轮途经霍尔木兹海峡,输出的石油达 10 多亿吨,占世界石油需求量的 50%,平均每 8 分钟就有一条油船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对世界石油的生产和运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海上石油通道的“咽喉”,被誉为油库的“阀门”。霍尔木兹海峡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霍尔木兹海峡曾先后为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葡萄牙、英国所控制。英国曾先后与葡萄牙、荷兰、法国、俄罗斯在霍尔木兹海峡激烈地角逐。直至 1853年,英国同波斯湾沿岸的各阿拉伯酋长国签订条约,确立了英国在整个波斯湾地区的统治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英国实力的衰落,英国于1968 年撤出霍尔木兹海峡,美、苏两国随之在这一地区激烈对抗,两国虽然没有直接发生武装冲突,但各自代理人的战争此起彼伏。1971 年伊朗派兵占领海峡内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争夺霍尔木兹海峡的控制权成为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诱因。在 1980—1988 年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屡次袭击经过峡内哈尔克岛周围的油轮,遏制伊朗的石油出口。前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后,美国认为前苏联已经威胁霍尔木兹海峡的航运安全,并于l986 年宣布霍尔本兹海峡是其必须控制的全球海上战略通道之一。经过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国对霍尔本兹海峡的控制得到进一步增强。
在两伊战争结束后,一名获释的伊朗战俘与家人拥抱痛哭
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居民庆祝两伊于当日正式实现停火
2002年7月21日,伊拉克和伊朗交换了两伊战争中两国死去士兵的1736具遗骨后,一名伊拉克妇女伏在丈夫的棺材上痛哭
说明:
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千米,长期以来两国就存在着边界争端并经常发生武装冲突。1980年9月22日,两国爆发了长达8年的局部性战争,历史上称为“两伊战争”。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停火。被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两国终于在1988年8月20日接受联合国决议,两伊战争结束。八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伊朗死伤人数达60多万,伊拉克死伤人数40多万。据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3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