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印度洋是自俄罗斯立国以来长期追求的地缘战略,其构想是通过控制印度洋,在黑海、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到日本海这个广阔海域上,建立一条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弧形海上通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打通由地中海进入印度洋的通道,苏联首先开始对苏伊士运河和红海地区进行渗透。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就与埃及建立关系,获得了利用埃及重要海港的权利,逐步掌握了进入苏伊士运河和红海的钥匙。面对中东地区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和英国势力的衰退,苏联加紧向波斯湾地区进行渗透。1959年伊拉克宣布退出“巴格达条约组织”,苏联随即与伊拉克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在美国扶持的“巴格达条约”链条中撕开了缺口。此后苏联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进一步增强,“20世纪60~70年代,是苏联向美国世界霸权地位从欧洲和亚洲西东两翼经中东地区和中南半岛逐渐向印度洋,特别是北印度洋地区发起最凌厉攻势并连连得手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趁美国受困于越南战争之际,苏联迅速向印度洋推进。1968年苏联太平洋舰队进入印度洋,举行了在印度洋的第一次军事演习。1971年8月苏联与印度签订了为期20年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条约》。1973年,苏联与伊拉克签订协约,允许苏联海军穿越霍尔木兹海峡进入波斯湾顶端的伊拉克港口城市巴士拉。1976年,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分遣队”进驻越南的金兰湾,具备了从越南和印度东西两面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条件。
20世纪70年代,与南也门、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发展战略合作关系是苏联实现印度洋战略的另一重要环节,其图谋是通过控制当时的南也门和埃塞俄比亚控制经曼德海峡和亚丁湾北上波斯湾的咽喉要道。早在1963年,苏联就同东非之角的索马里签订了军事援助协定,并援建亚丁湾扼红海南口的柏培拉港。1967年11月30日,南也门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苏联随即宣布承认并与之建交。1978年南也门与苏联双方签订了为期20年的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获得亚丁港的使用权。苏联还在南也门濒临曼德海峡的丕林岛修建了海空军基地,加强对红海和波斯湾的控制。东临红海的埃塞俄比亚是第一个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1977年,埃塞俄比亚发生政变,苏联通过对其进行军事援助,获得了东临红海的北部港口城市马萨瓦和东临曼德海峡的北部港口城市阿萨布的使用权,并在埃塞俄比亚所属达赫拉克群岛建立军事基地,从而使埃塞俄比亚成为苏联在红海的据点。苏联在竭力加强对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控制的同时,还加紧了对南非好望角这一大西洋与印度洋传统通道的争夺。1974年苏联以军事援助为条件,在马达加斯加岛以东毛里求斯的路易斯港建立了海军基地,从而在印度洋西北部边缘建立了控制好望角的战略基地。
也门古城亚丁 (Aden) 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南端,扼守红海通向印度洋的门户,素有“欧、亚、非三洲海上交通要冲”之称,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与亚丁相距约160千米的曼德海峡,堪称红海咽喉,自古以来就是连结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水上走廊”。
苏联获得在越南、印度、南也门、埃塞俄比亚等地区的战略优势后,开始迈出“进军印度洋”战略的最关键一步——出兵阿富汗。在苏联与阿富汗达乌德政权关系恶化后,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与此同时,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美浪潮,亲美的巴列维王朝倒台,美国与伊朗关系迅速恶化。至此,“苏联在北印度洋地区精心编织的有利于苏联的从埃塞俄比亚至南也门到印度(继而到越南)的战略链布署已经完成。美国在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海权链条的北翼彻底崩溃。这时苏联的军事力量离霍尔木兹海峡仅距300英里的直线距离。”客观而言,“苏联向世界海洋的扩张,一方面减轻了美国对苏联本土及其欧亚大陆的战略包围的沉重压力,另一方面也使苏联背上了越来越沉重的负担。苏联为了在亚非拉一些国家获得港口的使用权和扩建海军基地,是以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代价的,从而不断加大了苏联在资源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