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权 字号:
过热的南极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22 11:18  | 文章来源: 香颂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许多国家对南极提出主权要求的真正目的是看中了这一地区丰富的资源。近年来由于世界油气储量的下降、油价高涨,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使得很多国家感到“时不我待”,寻找新的油气资源便日益被提上各国的议事日程。北极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引发了各国对南极矿产资源越来越大的兴趣,特别是有些国家已经对南极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矿产勘探。就目前科考人员已掌握的资料,在南极蕴含着铜、铁、铅、锌、金、银、锡等数十种矿藏,并且发现大规模油气田达数百处,石油储量达千亿桶之多,天然气达5万亿立方米。一些地质学家声称,南极蕴藏着世界最大的铁矿,其储量初步估算可供全世界开发利用200年。此外,南极还有着世界最大的煤田,估计储量超过5000亿吨。但它们还算不上是南极的能源大户,南极最具代表性的地下能源是冰盖之下和周边海底中的可燃冰,它是能够替代石油或煤炭的清洁能源。这些资源的发现无疑是给能源匮乏严重依赖油气进口的国家打了一针“兴奋剂”,使得沉寂多年的南极大陆再一次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对矿产资源的觊觎,必然刺激各国加强在南极的军事存在,以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南极的非军事化将会成为虚幻。

去年俄罗斯在北极海底的“插旗”举动,引发了各国的北极“圈地”运动。而处于地球另一端的南极也没有从这波冲击中得以幸免,英国很快就提出了其南极的“圈地”计划,宣布将对南极半岛周边地区海床提出主权权利要求,这引起智利和阿根廷等国的强烈抗议。作为对英国主权要求的回应,一些智利众议员登上南极大陆“宣示主权”。阿根廷也不示弱,派多名议员和外交部长塔亚纳前往阿根廷在南极的考察站访问,以“宣示主权”。由此而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各国纷纷加强自己在南极的军事存在,形成了多国陈兵南极周边,南极的“圈地运动”一触即发的态势。据《世界新闻报》报道,智利三军已经聚集在南极周围,英国也不甘示弱,派遣潜艇千里奔赴南极大陆附近海域巡逻。一向觊觎南极的美国自然不会坐壁上观。实际上,美国早在9•11恐怖袭击之后的2002年10月,美国联合指挥计划(UCP)就开始修订其全球各战区的负责区域。其中将南美洲战区和欧洲战区的防御范围扩展到南极沿海一线,而其太平洋战区更是将整个南极大陆都包含在内。于2007年新成立的非洲战区接替欧洲战区的部分防区,也将它的防御范围延伸到南极。尽管美国声称这些都是为了全球反恐战争的需要和在南极区域进行搜寻和救援的需要而做的部分调整,但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美国此举无非就是为了加强它在南极的军事存在,因为很少会有恐怖分子会跑到南极去袭击美国的南极考察站。作为全球霸权国家和南极条约协商国组织重要成员的美国,这一战略调整对南极非军事化的威胁和挑战是十分明显的。

到目前为止,《南极条约》还在发挥其法律效力,南极大陆上不得进行军事活动,但这并不能排除各国打“擦边球”,在南极大陆附近变相展开军事行动。具有代表性的是,2008年3月12日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在南极宣布正式重启阿图罗•普拉特海军基地。虽然智利海军随后发布公报掩饰说,重新启用普拉特海军基地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海上运输、确保南极海域旅游人员的安全,并有助于监控环境污染状况”,但是这并不能使其他国家信服。因此,智利的这一举动,无疑是给“过热的南极”火上浇油,使得南极非军事化条款的约束力进一步削弱。

尽管《南极条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南极的主权问题,并且条约本身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该条约为南极问题做出了整体上的规划,特别是其中的非军事化条款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使主权要求国之间避免了激烈的冲突甚至战争。然而,随着能源问题和主权问题又一次被各国提上议事日程,在实践过程中南极非军事化将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倘若有关国家 “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违反《南极条约》中非军事化这一宗旨,那么寒冷安宁的南极将走向何处就未可预料了。因此,各国在处理南极问题时应保持理智和克制的态度,从全人类的福祉出发,妥善处理南极的主权和资源问题。应该指出的是,在当代国际社会还没有出现能够替代《南极条约》的其他条约或者协议的情况下,保持南极的和平和非军事化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1   2   3   4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