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是东盟国家寻求外力支持的最主要来源,因此美国是南海主权争端最重要的第三者。
在影响南海问题的外部力量中,“美国是东盟国家寻求外力支持的最主要来源,因此美国是南海主权争端最重要的第三者。”长期以来,确保南中国海航道安全和航行自由,保持南中国海地区海上通道畅通与航行安全,是美国重要的战略考虑。
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海军进入印度洋的主要通道,美国在亚洲的基地与在印度洋和波斯湾的基地之间的军事调动与装备运输主要以南中国海为枢纽,南中国海主权归属中国及该地区的任何军事冲突都将危及美国的这项战略利益。因此,过去美国的南海政策可以概括为:“只要主权争议不妨碍海上航行自由,则美国在南海主权争端中采取中立立场,而且拒绝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适用于菲律宾与他国因南海主权而发生的军事冲突。”因此,在1974年中国和南越在西沙群岛发生军事冲突,1988年中越两国在南沙群岛上的冲突,美国均采取了中立和不介入的立场。
冷战结束后的初期,美国仍然基本上维持了上述立场。1992年5月美国能源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签订在南海勘探石油的协议。在场观礼的美国外交人员表示此举并不表示对中国南海主权主张的支持。同年,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对南海问题的立场进行了说明,即“涉及主权争议的有关国家,应该和平解决彼此之间的歧见,航运的通畅无阻,应予维护。”1993年7月,美国国务卿贝克在马尼拉会见菲律宾总统拉莫斯时表示:“美国并未针对南沙群岛主权争议设定立场。”
但是,伴随美国从菲律宾军事基地的撤出,美国开始对南海的航行安全问题表示关切,美国政府关于南海问题的立场在克林顿时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早期主要表现为美国对南海地区潜在的安全“威胁”的重视程度提高,并认为有可能演化成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