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这一阶段对海军作用的认识已趋于深刻,认识到了海军可以机动作战,拓宽防御领域,增加防御层次等重要性。1881年1月,李鸿章提出的“化呆着为活着”、“拓远岛为藩篱”等主张:“夫水师所以不能不设者,以其化呆着为活着也。今募陆勇万人,发饷约需百万两,然仅能专顾一路耳。若北洋水师成军,核计岁饷亦不过百余万两,如用以扼守旅顺、烟台海面较狭之处,岛屿深隐之间,出没不测,即不遽敌船交仗,彼虑我断其接济,截其归路,未必无徘徊瞻顾之心。是此项水师果能全力经营,将来可渐拓远岛为藩篱,化门户为堂奥,北洋三省皆在捍卫之中。其布势之远,奚啻十倍陆军?”
李鸿章已经认识到海军具有机动作战的作用,可以将防御区域由海口拓展到外海,这是他海防战略思想的一大发展。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李鸿章积极筹集资金,从国外订购铁甲舰、巡洋舰,建立海军学堂,派遣留学生,修建船坞和基地,全面开展海军建设。
李鸿章海军建设思想的具体方略
李鸿章作为晚清海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海军建设思想构成了其海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海军建设的经济基础、制器、区划、人才培养、机构设置及其权力等各个方面。
在海军建设的经济基础方面,李鸿章在筹办海防过程中,遇到了资金不足、原材料短缺、运输问题等诸多困难。这使他认识到,强大的海防力量必须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即要“自强”就必须“求富”。因此,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在提出“求强”的同时,他又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提出“寓强于富”的主张,并开始创办企业,振兴商务。
1876年,李鸿章指出:“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李鸿章认为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如果开办企业,不仅能够解决开办军事工业的资金、原料、运输问题,而且可以开辟财源,“分洋人之利”,解决清政府的财政困难和挽救凋敝的社会经济。因此,他大力提倡兴办工业,继19世纪60年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之后,又于70年代创办了一批大型民用企业,诸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漠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和天津铁路公司等。“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工矿企业,它不仅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而且加强了国防近代化的步伐,其积极作用应予以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