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对学生的爱护可谓胸怀如海,润物无声。一位学生在一篇文章里讲述了一段令他终生不忘的往事。这位学生与妻子同在海洋所工作,“文革”开始后被遗返回老家农村。丈夫远离,没有了收入,而妻子带着三个孩子靠仅有的50多元工资艰难度日。在当时曾老的处境同样十分困难,可每当孩子们开学时,曾老不会忘记找到他的妻子说:“老张(曾老夫人)叫你到他那里去一下。”他妻子去了,曾老的夫人就送给一些钱,说是给孩子交学费。他妻子坚持不要,曾老的夫人就说:“算是借给你的好了”。如今,孩子们已长大,一个孩子还出了国。在庆祝曾老80寿辰的时候,这位学生妇夫代表全家对曾老妇夫在患难中给予的厚爱深表谢忱,一杯喜酒引来曾老开心一笑。
1989年,曾呈奎获国务院侨办“新时期十大新闻人物-侨界十佳奖”与夫人张宜范共享获奖的快乐
曾老的秘书周显铜教授自1979年到曾老身边工作,后来成为曾老的专职秘书。他介绍说,曾老生活上十分简朴,对饮食从不挑剔,在出海考察时不需任何特殊照顾,同大家一起吃饭、聊天。曾老是大科学家,多年来曾老对车辆从未提出过什么要求。前些年曾老没有专车,有时因时间来不及,为赶时间他坐过所里的卡车、救护车,后来还坐过出租车。曾老说,不管什么车仅是交通工具,只要不浪费时间,不耽误工作,什么车都一样。
曾老80多岁以后,远在国外的子女让他到国外定居安享晚年,他没有去,依然坚持每天到海洋所上班。进入2000年以后,年逾9旬的曾老还坚持上班,默默耕耘直至2003年4月停止工作。2000年中科院海洋所迎来50周年所庆,91岁的曾老做学术报告,大家请他坐着讲,他非要站着讲,讲了近40分钟。事后记者采访时问及此事,他说:“坐着做报告是对别人的不尊重。”2002年5月,在秘书的陪同下,曾老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了亚太海洋科学技术会议,并在分组会上做报告,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充分体现了他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人格力量。就在曾老最后的日子里,病榻上只要意识一恢复,他所惦记的依然是他的科研工作。”海洋所原副所长刘书明告诉记者,曾老生前尚有一个科研课题未完成,该课题2002年立项,2003年开题。该项课题需要到西沙群岛调查一种叫苔藓虫的低等动物,其体内长着一种藻,通过研究,想发现生物进化规律。刘书明说:“曾老住院前安排秘书周显铜去了西沙群岛,曾老病重后,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经抢救有两三次每当他睁开眼睛就问:“周显铜回没回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呈奎与小学生们席地而坐讲解科普知识
当周秘书接到所领导通知曾老病危速回的电话,他风尘仆仆从海南赶回青岛直奔病房。来到曾老身旁周秘书轻声呼唤:曾老……没想到,已昏迷了几天的曾老听到喊声竟又一次睁开了双眼,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睁开眼睛,这目光看到的依然是自己的学生。
赤子心,慈善情,曾老虽然生活十分简朴,粗衣淡饭,近些年,却从有限的工资、稿费和奖金中拿出近30万元,用于公益事业,捐助学业有成的贫困生和困难群众。2004年12月,他被民政部授予2004年度全国“爱心捐助奖”先进个人。2005年1月14日,弥留之际的曾老还嘱托夫人委托同事捐款1000元,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
曾老带着对中国海洋事业的无限钟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眷恋走了。望着他那哲人般远去的背影,做为后辈不由的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