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风范
2001年9月19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科学家俱乐部内,鲜花吐艳,喜乐融融。曾老荣获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庆祝大会正在举行。当时92岁高龄的曾老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由于在世界藻类学领域所取得的杰出贡献,曾老被该学会授予2001年度“杰出贡献奖”,他是迄今为止已获得此殊荣的两位北美之外的藻类学家中的第一位。曾老未能出席年会,他委托在美国的次子、美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曾云骥代领了奖牌。此时,曾云骥手托奖牌,“颁发”到父亲手中,顿时会场响一阵热烈的掌声。面对众多学者的祝贺,父子俩激动不已,热泪盈眶。提起这段儿子为父亲颁奖的“巧事儿”,还与曾老的“世界眼光”以及其开创的海藻研究“中国经验”息息相关。科学无国界,但掌握它的人有国籍,曾老希望中国的海洋科学早日跻身于世界先进海洋科学之林。早年曾留学美国的曾老深知,要想在世界强手之林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提高我们的科技创新和研究应用水平,创出自己的特色。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威胁人类当今和未来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提供足够的食品来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向陆地以外寻求新的食物来源成了许多国家研究者的行动目标。曾老的弟子、73岁的费修绠教授说:“曾老的功劳,是把描述性的海洋科学变成了一个通过实验来验证的海洋科学。他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课题主要是为造福百姓的需要来做的。”费教授介绍,曾老治学严谨、严格、严密,实事求是。即便是他已公开发表的文章,若发现数据或叙述有误,就毫不犹豫地马上公开纠正。曾老1954年9月发表《甘紫菜的生活史》一文后,一年的继续观察研究,发现该文表解中表明的“丝状体阶段在水温达到15℃~17℃以上时就能产生壳孢子”不够确当。严谨的他于1955年在杂志上公开发文修订。曾老治学严谨还体现在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时隔30多年,1987年,随着仪器设备的改善和实验方法的进步,曾老再次做实验,从新的角度研究影响紫菜生活史的因素,实验结论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引用。曾老呕心沥血的付出,不仅使中国海藻分类学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而且中国海带大规模栽培作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范例,具有里程碑意义,如同建立陆地农业一样,也可以在海洋中建立起类似的海洋农业,对开发利用其他海洋生物资源起到了带头和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发展鱼、虾、贝、藻等蛋白类食品养殖业为主的中国蓝色农业在世界上可以算得上首屈一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一些国家还热心地学习和仿效“中国经验”。曾老还利用他在国际学术舞台的威望和地位,先后促成了中国与美、加、英、日、法、德等国家之间的多项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领导和组织了中美藻类学术讨论会、第十一届国际海藻学术讨论会、第五届世界藻类学术大会等多次大中型国际会议在我国召开,使我国海洋科学界在世界上的影响逐步扩大。由于曾老在海洋科学研究上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贡献,他先后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藻类学会主席、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世界水产养殖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国际藻类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等,并荣膺太平洋地区科学大会奖(畑井新喜志奖)、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等奖项。在海洋界,曾老率先走向了世界,中国海洋科学也走向了世界。
1975年以周培源为团长、曾呈奎为副团长的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访美,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接见了代表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