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洋人物 字号:
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7 11:10  | 文章来源: 香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曾呈奎在实验室观察海带新品种生长发育情况

人民科学家

——追记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

李明春

在中科院海洋所生物楼一楼,一间极其普通的办公室,30多平方米的房间,四壁全是高高的书架,里面放满了图书、资料和文献。这还不够,屋子的中间还用一排书橱隔断,书橱里同样放满了各种图书资料。一张极平常的写字台上分别摆放了一摞摞中、外文书集和资料,只是写字台上的一小块空间,整齐地摆放了两本待翻阅的书和一只茶杯,旁边的办公椅也是曾老小憩的座椅,写字台对面是他会见客人的一个旧式双人沙发。极普通的办公室蕴含着不平凡,而不平凡中透射出一种睿智的光芒。

科学的起点

人们说,在中国吃海带,不能忘记曾呈奎。是的,我国海带养殖从零开始,而后一跃成为世界海带生产第一大国,紫菜产量也位居世界前茅,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

曾老1909年出生于厦门,自幼在海边长大。1927年,他在厦门大学攻读植物专业,学习藻类学课程时,一个想法油然而生:人们能在陆地上种植稻米和小麦,为什么不能在海洋里种紫菜?当时,他目睹了贫苦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的现状,立志改造中国的“蓝色农业”,使之造福中国老百姓。为此他取号“泽农”,意在“润泽农耕,以明心志”。于是,一个关于沧海桑田的“耕海”远征在他的脚下起步了。

1945年曾呈奎在美国斯格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潜水做海藻栽培试验

54年前,紫菜的生活史一直是个谜,无法进行人工采苗和栽培。曾老和他的合作者完成了紫菜生活史的研究,证明了紫菜孢子的来源,解决了紫菜栽培中的关键问题,使紫菜的大量人工栽培成为现实,南北方两种紫菜的丝状体培养、全人工采苗和养殖技术迅速取得成功。

从1933年发表首篇科学论文《厦门的海藻及其他经济海藻》开始,曾老一生独自撰写和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370余篇,学术专著12部。新中国成立前,他不顾风吹日晒,调查研究全国海藻资源,采集了数千号海藻标本,这些标本成为中国最早的海藻资料。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底栖海藻调查和分类区系研究,他发现了上百个新种、2个新属、1个新科和1门藻类(原绿藻门)。摸清了海藻家底,铺开了他引导人工养殖海带和紫菜的成功之路。种庄稼离不开水、肥、土,海带人工养殖则面临着育苗、施肥等难题。曾老与助手获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发明了海带夏苗低温培育法、海带施肥增产、海带南移养殖等技术,使冷温带的海带在我国北方温带海域、南方暖温带和亚热带海域都能进行大规模人工养殖。随着切梢增产法、合理密植法、夏苗病害防治法等新方法的诞生,海带养殖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北到南迅速普及全国。栽培海带、紫菜等大型海藻的成功,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第一次浪潮的兴起,并为我国贝类、虾类等海水养殖第二、第三次浪潮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曾老还是我国海藻化学工业的开拓者。1956年,他在青岛建立了我国首个生产褐藻胶的车间,利用海带生产褐藻胶、甘露醇和碘等,并将这些产品用于药品、食品和饲料生产。今天,我国已成为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的褐藻胶生产大国。“蓝色农业的重点是水产生产农牧化”,针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的问题,曾老率先提出了“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设想。他预言,如果方法得当,再过二三十年,我国海水养殖业年产量可能突破三四千万吨,相当于目前中国年进口粮食总量的1.5到2倍。面对海水养殖所带来的一定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曾老生前多次在各种场合建议:保护海洋环境的一个良策就是发展海藻栽培业。这是曾老为之奋斗的事业,也是曾老留给我们未竟的遗愿。

1980年,曾呈奎在瑞典哥德堡参加第十届国际海藻学术会议间在海边采集海藻标本

1   2   3   4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