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航海 字号:
夏代:船系成型、定向航行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3 14:16  | 文章来源: 香颂

商代造船与以“贝”为“财”

商族是东夷中的一支族系,源于滳河流域,是个航海民族。远在商立国前的第三代传人相土时,“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诗经·商颂》),在海外就有所发展了。

商朝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奴隶制文明大国。立国后,由于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手工业不仅已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而且其各部门之间的专业分工也都很细致了。冶铸、陶器、玉石雕刻与镶嵌工艺,以及纺织、皮革、建筑、造船等行业,在当时不但已有很大的发展,并且有的成就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空前高度。

体现当时生产力水平,具有决定作用的当然是能使用的生产工具。出土的商代手工业、铜刻祭器和农具,已见有刀、斧、斤、铲、犁、针、锯、凿、钻等。出土的商代甲骨,多有锯条错治之迹。“所得无字之甲……皆显然有锯痕”,“如无字骨之二五○号,错治之痕最显著”。有人说,商代无锯,故无木板船,这显然是错误的。

生产力发展,手工业内部分工自然扩大,随之出现了商品交换和交通运输等行业,而交换则是以交通为条件的。来自南海的鲸鱼骨,占卜用的马来半岛产的大海龟甲和作为货币用的大量海贝,以及殷墟墓葬中出土的海贝,所有这些,都是经由航海船舶交换得来的东西。由此可见,航海作为一种交通事业,在商代已经创立起来了。因为商代航海已经摆脱了上古时代的漂流状态,因而进入了我国航海事业初创的早期阶段,此时的航行已经达到既有航行目的,又有往来可行航路的水平。

这个商代所铸青铜鼎上的金文象形会意字:“荡”,就生动地显示了一人划桨,一人挑贝(或物)站在木板船上的那种运输货物的情状。

甲骨文中的舟船

从殷墟遗址的发掘,已见其首都是一个具有数十平方千米的大城市了。宫庙与作坊并存,手工制造与商市分区而立。在谯周的《古史考》中就有“吕望常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的记载。吕望为姜族,因为经商到的朝歌。

殷代舟船虽无实物出土,但甲骨文中已有象形的舟字出现,其形状俨然一木板船。此种木板船的框架结构与西欧的不同,故而形成了一种中国独特的船系,为其后一系列造船的创造发明创造了条件。殷商时代的木板船虽还未见形成舱室,但是已经有横梁框架的存在了,至于舱室那只是时间问题。

殷商时的方舟,即如今在太平洋上还能见到的那种双边架艇,它是由中国传播过去的。方舟是将两只单体木板船连接为一体的大船,是在单体木板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舟加大了船体,增大了载重量,增强了稳性,适应了当时商品交换和军事对船舶的要求。

伴随船体的不断加大,即出现了如何推进和掌控的动力问题。甲骨文中“般”字的字形的确像有一人手持工具使船移动或旋转,可见是一个推进和操纵船体的工具。专门从事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人李约瑟认为,此字是一个“带有转弯和掌舵装置的船字形象般”,“这个古字老的写法表示用桨及一只手在驾驶船”。这种船具已具有早期桨舵的作用,并显示了船舵的演变过程。

刘鹗《铁云藏龟》二三七上片之卜辞,其释文为“戊戌卜,方其凡”。“方”即方舟;“其”,即必须;“凡”即帆。整句释为:“戊戌日占卜,方舟上必须挂帆”。此片卜辞可为殷商时已有方舟和风帆之一证。

      1   2   3   4   5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