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珊瑚和珊瑚礁 字号:
细说珊瑚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3:38  | 文章来源: 香颂

珊瑚的归属

在生物分类学上,珊瑚归属于珊瑚纲(Anthozoa),珊瑚纲又归属于刺胞动物门(Cnidaria)。刺胞动物门包括9000余物种,全部为水生,绝大部分是海洋生物。此一门动物的独特特征是它们都具有一类特化的细胞——刺细胞,其内含有细胞器刺丝囊。除了珊瑚以外,海葵、水母、海鳃等皆属刺胞动物门。所有的刺胞动物门生物都是通过刺细胞来捕捉猎物的,海葵用刺细胞来捉鱼,而珊瑚则靠它吞食浮游生物。

根据触手的数目和身体对称线,珊瑚纲可划分为两个亚纲;根据外骨骼和刺细胞的类型,珊瑚纲又可划分为若干目。若触手的数目为8,则属于八放珊瑚亚纲,如软珊瑚、海扇、海鳃;若触手的数目大于8且是6的倍数,则属于六放珊瑚亚纲,如造礁珊瑚、海葵等。

珊瑚的解剖学特征

组成珊瑚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水螅体。水螅体是多细胞生物,它以从浮游生物到鱼类的各式各样的小型生物为食。水螅体的直径通常有几毫米。它的触手围绕着处于中心位置的“口”,呈辐射对称。水螅体的“口”是外界通向其内部腔肠的唯一通道,食物从这里摄入,废弃物则从这里排出,可谓“身兼二职”。水螅体的上皮细胞可以为其制造“外骨骼”,称为“基底盘”。“基底盘”由一个碳酸钙“环”(逐年加厚)和六个“支撑架”组成。当水螅体受到外界的生理压力时,它的身体会收缩使“外骨骼”包围身体,从而保护自身免受捕食者的伤害。

水螅体“外骨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生物矿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水螅体从周围的海水环境中摄取钙离子,并使其以碳酸钙的形式结晶、沉积,最终形成“外骨骼”。

珊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水螅体利用刺细胞来捕获并固定猎物;在捉住猎物的同时,刺细胞迅速将毒素注入猎物体内。大部分珊瑚的毒素通常毒性较弱,对人类不构成伤害。水母和海葵也利用刺细胞攻击猎物,但它们的毒素可就厉害多了——猎物将迅速毙命,然后被吞食。

除了以浮游生物为食,许多珊瑚还与特定种类的海藻间存在共生关系。通常情况下,海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提供能量,并协助其形成钙质外骨骼。海藻自身也不能吃亏,它也要从共生关系中受益。珊瑚提供给海藻安全的生存环境;同时,珊瑚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氮的废弃物也可被海藻所利用。

繁殖是生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产生后代方面,珊瑚绝对是好手。它们不但有各式各样的繁殖方法,还不断开创新领域。但总体说来,珊瑚的繁殖方法仍可归为两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中,雌、雄珊瑚分别产生各自的配子——卵细胞和精子,并将其排放到水中。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逐渐扩散。受精过程中,二者相互融合形成受精卵,称为“浮浪幼体”(planula)。浮浪幼体通常为粉红色、椭圆形、有趋光性。它们朝着有光的地方游去;到了水表层,它们开始漂浮,生长一段时间;然后,重新游回水下,找到一个合适的表面,“定居”下来,形成新的珊瑚。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有极高的失败率,通常每个珊瑚都会释放几百万配子,而新生成的珊瑚却寥寥无几。

珊瑚的无性繁殖包括芽殖和裂殖。芽殖可以使珊瑚的体积增大,新水螅体从原水螅体中长出,并逐渐形成新的胃、触手、口,同时新水螅体和原水螅体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裂殖过程中,水螅体一分为二,并且新水螅体与原水螅体一样大。

      1   2   3   4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