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字号:
美国石油工业的拓荒和发展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10-20 10:28  | 文章来源: 香颂

美国梦和石油梦——美国石油工业的拓荒和发展

作者:思源

一个天赋异禀的智者要摆脱他囊中羞涩的困境。 现代石油钻井和提炼技术的开发,要追溯到19世纪的美国。而乔治•比斯尔在开创美国石油工业的事业中比其他人做了更多的贡献。从中国面相学上讲,前庭饱满的比斯尔注定有着非同一般的智慧和胆识。事实也是如此——12岁自食其力,是语言学方面的天才,后又从事新闻记者职业,并在闲暇之余学习法律顺便成为了一名律师。然而,即便是他具有说流利的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能读写希伯来文、梵文、古典和现代希腊文、拉丁文以及德文的能力,在现实的世界里,这些都没能给比斯尔带来多少实际的收益。而他具备的一切天赋异禀都无法与他1853年的一次抱恙来得重要。 比斯尔在患病后被迫返回家乡,途经宾夕法尼亚州时,他目睹人们用勺子舀石油和用毯子吸油的原始方法采油。接着他去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弗尔城看望了母亲之后,顺便去了母校达特茅思学院。在一位教授的办公室内,他看到了一瓶宾夕法尼亚的石油样品,比斯尔知道这种黏糊糊的黑色液体是可燃的。在达特茅思学院看到石油样品的那一瞬间,他就设想,它不仅可以药用还可以照明——那就很有可能使他虽然才高八斗却囊中羞涩的困境得到改善。这种直觉成为他的行动准则和信念,在随后的6个年头里比斯尔虽然受到各方面的严峻考验,但是他坚信石油就是未来通行货币的信念始终没有改变。

一个短视的化学天才要拿到属于他的526.08美元。 与比斯尔一样闹“经济危机”的还有一名耶鲁大学著名的化学教授小本杰明•西利曼。作为化学奠基人的儿子,他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耶鲁大学是美国19世纪中叶的科学大本营,西利曼父子则是其中的中坚人物。然而,西利曼似乎对秉承其父的“美国化学之父”的名号没有多大兴趣。在西利曼看来,名誉和纯科学是徒有虚名的华丽外表,他孜孜以求的是额外的收入,所以,他经常揽接校外咨询业务,为各种各样的客户进行地质和化学的测定。 具有远见卓识的比斯尔正是看中了西利曼的名气和短视。于是,比斯尔和他的投资集团夜以继日地盼望着西利曼能够尽快给出分析报告。3个月以后,西利曼的分析研究接近尾声,他报告说:“石油作为照明材料,其蒸馏产品的使用价值的研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于是,投资者们急切地期待着最终的报告。但是节外生枝,他们欠西利曼526.08美元(相当于今天大约5000美元),他还坚持要他们先把100美元存入他的账户。短视的“化学王子”可不是为了科学上的探秘寻幽才接的这个活计的,他必须确保526.08美元进入自己的口袋。为了迫使投资人接受他的要求,他真的把研究报告秘密地交给一个朋友妥善保管,直到投资人做出满意的安排为止。然后,西利曼轻松搞起了“南方之旅”背包客的把戏,确保没有人可以找到他。最后,投资人妥协了。但是,这一段小小的插曲没有影响一个石油时代的到来。

一个极度乐观的失业工人在隐逸的山村固执地钻油。 埃德温•德雷克是一位生性快活,过分健谈,后天跛脚的失业工人。当他坐在两周一趟的火车上,经过浩瀚的泥泞沼泽,筋疲力尽地在1857年12月到达贫瘠的小山村泰特斯维尔的时候,受到了热情友好的欢迎。这个村镇出产木材,人们普遍认为,一旦周围的山林被砍伐殆尽,这座村镇将会消失。而德雷克却认为这里不仅仅只有木材,还有石油。 德雷克到达泰特斯维尔的第一件事是要把建立在一块农田上的油田的所有权办妥,这件事很快就完成了。因为没有人相信这个穷乡僻壤能有什么石油。于是德雷克就在这片“广大天地”间扎了根,他开始准备下一步最艰巨的钻井找油工作。他后来说:“我发现所有和我讨论过这件事的人,没有一个人赞同我的想法他们都坚持说石油是涓涓地渗透在广阔的煤层和煤田里的。” 1859年8月27日星期六的下午,德雷克油井钻到69英尺深的时候,钻头钻到一个裂缝,接着又下滑了6英尺。因为已是周末下午,钻探工就停工休息了。第二天星期天,一个名为比利的钻探工到钻台张望。他发现有一股黑色液体经管道流到水面上来。他拿起一只接雨水的铁皮槽舀起浓厚的黑色液体看了看,立刻变得兴奋不已。星期一,德雷克来到井台,看到比利和他的儿子都守在盛满石油的澡缸、脸盆和圆桶旁。他走到普通的手泵旁,推动手泵开始抽油,这可是嘲笑他的人奚落他的话柄。消息像野火般传播四方,想得到一块地盘开井采油的人蜂拥而来。泰特斯维尔这个山村的人口一夜之间成倍增加,地价扶摇直上。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