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天然气是中国争取下一代第一能源的优势地位的重要保障
由于以天然气取代原油成为第一能源产品是世界能源体系转型的趋势,中国完全应该在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改造中跨越式直接重点经略天然气产业,以其作为第一比重能源产品进行能源体系的改造和总体规划,由此还将减少今后原油转天然气的体制代价。目前世界上天然气使用广泛,主要用于发电、城市供热及制冷、居民燃料、工业、化肥、汽车气代油、造纸、冶金、陶瓷、化工原料等方面,其中只要解决气源成本控制,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厂发电效率高、建设成本低、建设速度快、耗水量少、占地省,将成为下一代世界能源体系中电厂的主力类型。天然气非常适合中国东中部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和环境建设目标,应该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新兴目标产业。有鉴于天然气的使用涉及发电厂、工业制造、化肥生产等重化工业的升级、改造、转型,采用低水平、缓运作、局部性的改革安排难以取得产业突破,应由国家制定产业计划,确定天然气产业革命的整个体系,特别是应选择天然气市场化作为整个石油天然气产业历史改革的突破口带动整个能源产业的转型。因此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应制定并实施新的天然气政策,即扩大市场化的天然气勘探许可证的发放;改变天然气的价格(目前国内原油与天然气价格比1∶0.3;国际上1∶0.6)以及建立国内新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大幅度增加天然气生产替代原油;允许以原油、煤炭出口额获取天然气进口配额,逐步取消天然气的配额或大部取消;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确定有关政策开放热电厂煤改气、油改气和燃气电厂大型项目建设;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协同的接收站、处理厂、输气干线管道、配送系统网络的总体规划,由各区域自主选择项目启动区间,实行优者先上的原则,由此将造就中国天然气勘探、开采、加工、销售的全新体系,也促使海上天然气的开发接力进强大的国内市场中来,由于天然气具有长期协议议价的行业特点,不易被国际对冲基金挟持价格,应鼓励油气商或国内用户根据地理环境决定天然气的进口渠道和定价水平。
打造一个海洋天然气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组合或产业链大约需要1000亿人民币左右,受制于中海油的专营权、统筹权,中石油、中石化在海洋天然气产业方面还没有大的作为;受困于资金积累和技术水平,中海油的海洋天然气产业也不够强大,具有强大赢利前景的广东LNG项目也没有取得控股权,它对中海油快速以天然气产业实施资本操作留有诸多不利。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协调建立专门的海洋石油天然气专业基金,注入海洋天然气产业,拉动海洋天然气的生产能力,从长远而言应注重推动多个海陆天然气一体化的大型公司的合并重组,支持具有条件的海洋天然气企业整体上市,通过引进国内外直接投资者,迅速作大中国海洋天然气产业。
目前制约中国气体能源战略推进的重大障碍就是还没有一个联结气源区与消费区的全国性的现代化的输气管网,它是一个与国家电网同等重要的国家能源通道,也是中国实现气体能源为主战略的根本保障。中国目前的天然气长输管道大约3万多千米,俄罗斯和日本已各拥有20多万千米,美国更拥有80多万千米,欧盟国家的管道也很庞大。目前欧洲和北美已经实现了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自动控制、供气安全的区域输配网络。为此中国应加速建设以跨国管网、中央干线管道、联络支线管网和LNG管道互联互通的多层次全国性的输配网络,构建中国气体能源全面应用的输送依托。对此可以有几个选择,其一:仿若国家电网公司体制,由中央政府发行债券建立天然气输送中央干道,包括海洋天然气开采的通道和LNG输配网络干线管道,各省市参建联通区域网络;其二:由能源企业出资联建统一网络。其三:构建一个公用性事业公司,营建全国性输配网络,包括海洋天然气通道和LNG输配网络。事实上第三种方式是比较理想的模式,它可以迅速改变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的10个LNG已建、在建、拟建的接收站的单薄管网结构,使海洋天然气开采以及LNG项目不因管网输送问题,受困于沿海局部地区或单点城市,难以灵活反应,参加全国天然气交易和配送,以形成支撑全国气源多元供应和安全运行的战略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