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中民 张宝霞
东西方之所以面对海洋做出不同的选择,表层的原因在于对机遇的认识和把握,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向海洋发展的动力、动机如何。
对于西方海权国家的崛起,英国著名军事学家富勒曾经指出:“自从发现了新世界和绕过好望角以达东印度群岛的航线之后,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西移,逐渐远离地中海地区,而趋向大西洋沿岸。如此,西班牙、葡萄牙和英格兰,以及后来的联合省(United Provinces)和法兰西,为了世界贸易和新发现的地区的主权,都变成了相互竞争的劲敌。自此,一直到最近,帝国主义的发展都是趋于海外的殖民主义,而帝国也趋于海洋化形式。”对于中国的命运,西方学者李露晔评价说:15世纪的“中国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国。但中国没有。”以上两种评价基本上反映了西方与中国面对海洋发展机遇的不同选择所导致的不同历史命运。
东西方之所以面对海洋做出不同的选择,表层的原因在于对机遇的认识和把握,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向海洋发展的动力、动机如何。综合中外学界的分析,东西方向海洋发展的动力、动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首先,西方具有基督教普世主义的扩张精神传统,而东方有着“不好战、不尚侵略和宗教信仰自由”的传统。斯塔夫利亚诺斯认为,欧洲的扩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欧洲基督教的扩张主义来解释。“欧洲有历时很久的远征传统,海外扩张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促使欧洲人开始海外冒险事业的动机有很多,为上帝服务和寻找黄金可能是其中最强烈的动机。”相反,作为东方文化中心的中国,则完全没有扩张的精神动力。西方传教士利马窦曾经指出“在一个几乎可以说其疆域广阔无边、人口不计其数、物产多种多样且极其丰富的王国里,尽管他们拥有装备精良、可以轻而易举地征服邻近国家的陆军和海军,但不论国王还是他的人民,竟然都从未想到去进行一场侵略战争。他们完全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并不热望征服。在这方面,他们截然不同于欧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