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中民
马汉曾经说过:“海上力量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军事史。在其广阔的画卷中蕴涵着使得一个濒临于海洋或借助于海洋的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秘密和根据。”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海权的控制的确构成了中世纪晚期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崛起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濒海的“陆权”国家来说,对海权的过度追求会受到“陆权”的制约,并对一个国家的实力提出挑战。俄罗斯是一个典型的“陆权”国家,但谋求霸权的目标又使其走上了贪婪追求“海权”的扩张道路。因为从彼得大帝开始的历代统治者都深信:“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也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
从16世纪开始,俄罗斯沿西、南、东三个方向走上全面追求海权的道路,这也恰如1913年俄海军司令部的报告所言:“保卫俄国海路的任务,一般说来,过去一向是,现在仍然是三项:保障俄国从波罗的海通往大西洋,由日本海通向太平洋和由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海路畅通。” 在数百年的争夺中,海权的扩张固然构成了俄苏崛起的一个因素,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对海权的过度追求又构成了俄苏走向衰落的根源之一。因此,从海权争霸的视角来分析俄苏的兴衰无疑是分析俄苏兴衰的一个新的视角。
西进波罗的海的海权扩张是俄海洋战略最成功的部分,它直接促进了俄罗斯的崛起。
俄必须通过波罗的海进入北海,然后经过英吉利海峡进入大西洋,而要保证这条通道的畅通则必须面对瑞典、德国和英国这些强国的海军。为征服波罗的海,俄国从伊凡四世开始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1558—1583年延续25年之久的战争反映了伊凡四世在位时期夺取通向波罗的海门户的坚定信念。” 西进波罗的海的海权扩张是俄海洋战略最成功的部分,它直接促进了俄罗斯的崛起,波罗的海和圣彼得堡成了“俄国得以俯瞰欧洲的窗户”,尤其是圣彼得堡的建立“有意给他的领土制造了一个外偏中心”,并表明俄国不会在原有的内陆地位中生存,也不会听任自己的河流入海口控制在别人的手中。俄罗斯也因此可以介入欧洲政治而具有了欧洲属性。与此同时,更具意义的是“彼得大帝向俄罗斯种族传统的抗海本能提出了挑战”,尤其是“迁都以后,俄国在北方各邻国中的优势地位明显表现出来,而且也使俄国可以与欧洲所有国家保持经常接触,特别是与海上强国建立了相当程度的物质依赖关系。”控制波罗的海远远无法满足俄的要求,“沙皇的这样大的一个帝国只有一个港口作为出海口,而且这个港口又是位于半年不能通航,半年容易遭到英国人进攻的海上,这种情况使沙皇感到不满和恼火,因此,他极力想实现他的先人的计划——开辟一条通向地中海的出路。”彼得大帝确立了俄南下地中海、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印度洋的三条扩张路线,并影响了俄罗斯和苏联的对外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