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权 字号:
印度洋与南亚、西亚沿海的海洋战略角逐(下)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22 13:20  | 文章来源: 香颂

“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之名发动阿富汗战争,打通了中亚与南亚间的地缘战略联系,确立了美国在上述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存在。美国此举的战略构思被称之为 “整合中东”战略,该战略追求的地缘政治效应是:俯瞰欧亚大陆东西南北,以土耳其为地缘枢纽和战略支轴,美国的各类战略盟友和不同类型的亲美国家基本连成一片,大致由3组次区域地缘战略板块构成,即土耳其——巴尔干板块(含土耳其、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黑山、波黑、克罗地亚、科索沃、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国),土耳其——外高加索——中亚——南亚板块(含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国),土耳其——中东板块(含土耳其、伊拉克新政权、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约旦、以色列等国)。

在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并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增强对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心脏地带”控制的同时,美国通过调整与印度的关系,加强了对印度洋的控制。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称,“印度拥有帮助维护广袤的印度洋及周边地区安全的能力”,“是美国对外政策越来越聚焦的国家”。印美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双方多次举行海上联合演习。自1992年美印海军在阿拉伯海海域进行首次联合演习后,两国海军又在1995、1996年进行过两次联合军事演习。1998年因印度进行核试验,美国冻结了两国的海军合作,但不久又恢复了合作。2002年9月,印度海军与美国海军在阿拉伯海举行了代号为“马拉巴尔”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2003年和2004年,美印两国海军连续两年共同进行“马拉巴尔”海上大型军演。印度国防部长辛格表示,演习进一步密切印美海军的合作关系。其次,加强保护印度洋海上运输线的合作。美国国防部2000年12月发表的《21世纪美国的战略》报告称:“能否保卫美国领土、我们的公民和我们的经济繁荣将取决于自由贸易和能否得到战略资源以及国际水上通道”。

“9·11”事件后,美国为加强对本·拉登和阿富汗塔利班势力的打击,美海、陆、空力量开始向印度洋及周边境域集结,而印度给予美国军事打击行动以积极配合。美国认为与印度开展海上合作,能保证海上石油运输线的畅通和美国舰船在印度洋上的航行安全。在2002年1月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访美期间,两国军方就在商讨印度海军为美国商船护航的可能。此后印美两国海军高层开始讨论海上合作计划,包括两国海军将展开联合巡逻以及分享情报和有关信息等,以此来维护印度洋海上通道的畅通。印度不仅同意为美国舰艇提供护航、训练基地和后勤补给支持等,还接受美国提出的共同在马六甲海峡进行联合巡逻的建议。根据美印双方达成的协议,作为联合反恐和打击海盗行动的一部分,美、印海军轮流派军舰担负马六甲海峡巡逻执勤。

印度海洋战略调整引人瞩目

印度位于印度洋北部中心位置,印度领土面积占南亚次大陆总面积的67%,海岸线长达7600千米,沿岸拥有大小190多个港口,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有大小1175个岛屿,其中某些岛屿离印度本土达1500多千米之遥,印度半岛深入印度洋达1600余千米。在印度洋沿岸40多个国家中,印度的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为雄厚,这些都是印度成为海权大国的优越自然条件。“印度在印度洋的地理位置、古代的海洋传统以及被海上征服的历史教训使印度有着浓重的印度洋情结。”印度独立以来,一直把印度洋视为“命运之洋”,并谋求控制印度洋。印度战略家潘尼迦认为,印度的前途不决定于陆地边境,而决定于从三面围绕印度的广阔海洋,并认为谁控制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他进一步主张要“使印度成为海权国,足以独立在安危攸关的海上捍卫本国利益,而执牛耳于印度洋地区。” 经济资源因素也是印度重视印度洋的主要动因。印度97%的对外贸易途经海上,约50%的石油和80%的天然气来自近海的专属经济区,其他30%的石油来自波斯湾。

冷战结束前,印度海洋战略的发展和调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受印巴关系的影响,印度对印度洋关心相对较少。直到1954年,印度制订了一个全面的“海军更新十年规划”,对印度海军未来肩负的作用及其构成进行了重大的重新评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开始注意发展海上力量,谋求在印度洋北部的海上优势。1964年,印度宣布了扩充海军的五年计划。在1965年的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海军舰队攻击印度在古吉拉特沿岸的雷达设施,并炮轰杜瓦尔卡港口,引起印度对海军的重视。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对印度海洋战略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印度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海上力量的脆弱性。此后,印度开始优先发展海军,力图把海军从“棕色水域”的沿海防御力量提升为一支相对现代化的舰队,其目标是“不仅能够保卫印度的国家安全利益而且能够在整个南亚地区占据第一海军强国的突出地位。”1978年,印度海军制定了“二十年发展规划”,包括发展海军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提高各类战舰总量,为80年代海军力量的显著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战略重心开始转向印度洋,改近海防御战略为地区“海洋控制战略”,不仅加强了海军装备建设,而且增强了海军的远洋进攻能力。拉吉夫·甘地在执政后不久便直言不讳地宣称:“印度应在控制与其邻近的五大海峡的基础上,继而控制从地中海到太平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强调要保护自己不断增长的海洋利益并采取地区“海洋控制”战略。这一战略不仅包括保护印度海岸、岛屿领土、海运船只和沿海设施等海军传统任务,更强调海军在保护日益增长的海洋资源和在印度洋圈内肩负的其他使命。1986年,印度向南也门派出护卫舰援救印度工作人员,这是独立后的印度第一次派出军舰到南亚地区以外执行任务。印度海军在1987—1990年对斯里兰卡和1988年在马尔代夫成功的军事介入,充分表明了印度使用海军力量进行对外干涉的战略意志,同时也表明印度海军对印度洋地区事务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至此,印度已经在整个印度洋地区建立了海洋军事打击力量。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