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中民
美国对印度洋地区的掌控能力明显增强
在冷战时期,美国就在印度洋地区布有海外军事基地。美国印度洋基地群以迪戈加西亚基地为核心,辐射至印度洋沿岸各港口,特别是阿拉伯湾、波斯湾和红海地区。迪戈加西亚地处印度洋中心位置,是印度洋空中和海上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1971年美国海军从英军手中接管以来,大规模扩建了港湾、码头、仓储、油库、机场跑道等设施,使之成为美国海军在印度洋支援海湾地区作战的重要军事基地中。该基地可停靠航母编队和核潜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署了l个预置舰中队和7艘预置仓库船,是向海湾地区投送力量,实施联合远征作战的主要出发地和后勤支援基地。美国非常重视迪戈加西亚岛的价值,把它作为全球绝对不可丢失的8个“战略岛”之一。作为印度洋上惟一的美国军事基地,迪戈加西亚岛在美国打击阿富汗“塔里班”政权和伊拉克战争中发挥了大规模调动的中继站和补给基地的作用。美国海军在印度洋的第二大基地是巴林基地,该基地可控制整个波斯湾及其出入口霍尔木兹海峡,也可控制红海的出入口曼德海峡、苏伊士湾和亚喀巴湾,因此美国驻中东特混舰队司令部就驻在此地。海湾危机爆发的当天,就是驻巴林的美国海军中东特混舰队的6艘军舰最早作出了具有威慑性的强烈反应。此外,美国海军在印度洋地区还有多处港口和基地使用权,如科科斯岛的军用设施,塞舌尔群岛的维多利亚港等。
1990年3月,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提交《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报告针对印度洋、波斯湾地区指出:“中东的情况清楚地表明,恰恰在东西方紧张关系趋于缓和的时候,美国仍然在战略上对这个地区感到关注。对我们的利益——其中包括以色列和温和的阿拉伯国家的安全以及石油的自由流动——的威胁来自各种不同的方面”。“今后仍将有必要捍卫我们的利益。因此,我们将在地中海东部、波斯湾和印度洋保持海军力量。我们将定期进行演习,加强对东道国的支持,并且将装备预先放置在这个地区。” 在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后,美国立即大规模出兵海湾地区,并且于1991年发动了海湾战争。美国进行海湾战争,其战略意图是:不仅要控制盛产石油的海湾和中东战略要地,而且要通过海湾战争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海湾战争后,美国海湾地区安全安排的设想是:在海湾地区加强军事存在,重点加强海空军,保留大量武器设备和少量地面部队,建立某种形式的“小型司令部”,与该地区有关国家加强合作与协调。在中东周边的海域和地区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一直是美国对中东战略的重要支柱。海湾战争后,通过一些双边的军事安排,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等国家建立了事实上的军事同盟关系,实现了在海湾地区直接的军事存在。
“9·11”事件以来,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美国安全战略日益凸显从大西洋、太平洋两翼收拢,在印度洋合围,实现其世界海权与全球安全战略统合的特点。为此,美国加紧控制印度洋。美国副国防部长道格拉斯·费思曾经指出:“印度洋对美国有重要战略价值,故其在这一地区的海外军事基地数量仅次于欧洲和亚太,美军将全面控制印度洋具有战略意义的航道、海峡和海域。”美国在印度洋的总体战略是,彻底摧毁“基地”组织巢穴,剿灭塔利班残余,进而控制从地中海到帕米尔的广袤地带,完全打通美国对中亚能源的战略通道,控制通向中东大油田的海湾要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