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日本交涉时,沈葆桢提出了增强台湾防务的一系列主张,并积极付诸实施。对于如何设防,沈葆桢提出了四条措施。
第一,主张台湾设防以郡城为根本,同时加强其他要地的防御。沈葆桢奏称:“台地绵亘千余里,固属防不胜防。要以郡城为根本。”台湾北部的防务也十分重要,为“台地精华”,“尤他族所垂涎”,“且去郡千里,有事鞭长莫及”,应加强兵力和武器装备,“以备不虞”。沈葆桢这一设防主张被朝廷批准。随后,他对台湾的兵力进行了整顿、调防,形成北、中、南三个重点防御地带,较好地实现了台湾全岛重点设防的构想,并对侵台日军构成了强大的威慑。
第二,主张裁撤台澎疲弱班兵,以当地精壮补充,着力提高驻守台湾军队的战斗力。沈葆桢请示朝廷:“台澎之用内地班兵也,皆疲弱不可用,可否将台澎班兵疲弱者先行撤之归伍,其旷饷招本地精壮充补,以固边防。”朝廷发出上谕称:“沈葆桢等拟将班兵疲弱者撤令归伍,另招本地精壮充补。事平之后,察看情形,再行酌办。即著照所议行。”
第三,举办乡团,招募练勇,以壮声威。沈葆桢抵台之初,在台兵力十分有限。为增强台湾防务实力,沈葆桢派夏献纶乘轮船先后到淡水、基隆等地举办乡团,通过武装台湾当地的民间力量增强了台湾防务的实力。
第四,借拨内地精兵,以增台湾防务实力。沈葆桢奏称:“班兵惰窳性成,募勇训练无素。拟请于北洋大臣借拨久练洋枪队三千,于南洋大臣借拨久练洋枪队二千。如蒙谕旨,请饬其雇坐轮船来台,乃有剿敌之军,以为各营表率。”朝廷命李鸿章、李宗羲等人迅速调派,使驻守台湾的防务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他深刻认识到台湾在整个中国海防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不断强调台湾防务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从1874年12月上旬侵台日军撤离台湾到1875年8月底沈葆桢离台就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对于这一时期沈葆桢的台湾防务思想,有学者评价说:“此时期沈葆桢的台湾防务思想具有相当的远见,其台湾防务实践呈现出某些治本性。”
日军虽然撤兵,但沈葆桢却清楚地看到日本侵吞台湾的野心,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台湾在整个中国海防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不断强调台湾防务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他指出:“台地向称饶沃,久为他族所垂涎,今虽外患暂平,旁人仍眈眈相视,未雨绸缪之计,正在斯时。”“台湾海外孤悬,七省(指当时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直隶、奉天)以为门户。”“人第知预筹防海之关系台湾之安危,而不知预筹防海之关系南、北洋全局也。”
与此同时,朝廷内外重臣对于海防建设的紧迫感空前加剧,对日本侵略本性的认识更为清醒,对台湾防务善后建设的重要性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1874年12月22日,朝廷发出上谕称:“日本兵船尽数退去台湾,惟琅峤一带善后事宜,亟须悉心筹划,妥善经营;所有招抚生番及修城开路各事宜,仍当妥筹办理。”沈葆桢提出了以下防务思想,把台湾防务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统筹台湾防务建设
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并增置府县,全面加强台湾的政权建设。台湾原为隶属福建的一个府,府治设在台南,对台湾北部广大地区指挥乏力。为了更有效加强对台湾事务的领导,沈葆桢建议清政府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其好处是“有事可以立断”,“统属文武权归尊一”,“法令易行”。
1875年,清政府批准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后来为了兼顾闽、台,又改为福建巡抚冬春季节驻台湾,夏秋季节驻福州。沈葆桢此主张主要着眼于台湾防务建设,得到了李鸿章的赞许。台湾原来仅设置一府(即台南)四县(台北、凤山、嘉义、彰化),难以满足台湾防务的需要。沈葆桢在同福建巡抚商议后,奏请朝廷增设府县。同年,台湾增设台北府和淡水、新竹、宜兰、恒春四县,最终实现了二府八县的建制,使清政府强化了对这些地区的管理和统治,对加强台湾防务建设和经济开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久,沈葆桢又奏请清政府在台湾独立建省,此奏议在他逝世后得以实现。1885年,清政府下诏批准建立台湾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