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权 字号:
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下)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22 11:12  | 文章来源: 香颂

有学者认为李鸿章积极组织领导了晚清的制器,但始终不主张清廷自己制造轮船,虽偶有提及,但主要都出于整个洋务运动和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其直接原因是缺乏民族自信心,并受其妥协求和思想的影响。有的学者则认为李鸿章坚持以船炮装备为先导,采取了购买与自造“相辅并行”的制器计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把这两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或许更为客观,如果说李鸿章完全不想自造铁甲船恐怕不够客观,但李鸿章在此问题上确实又存在着保守和信心不足的局限性。

李鸿章还十分重视海军基地的建设,认为基地是舰队进退战守的依托,建设包括炮台、船坞、学堂、军用物资屯储地在内的海军基地是“至要至急之举”。他参照西方国家选择海军基地的条件,根据北洋的地理和拱卫京畿的战略目的,确定了先近后远的设防原则,先后在大沽、旅顺、大连湾、威海卫等地,构筑海防工程,形成堪称远东一流的防御体系,增强了北洋实力。李鸿章的海军基地建设思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海防基地设置必须便于保障海军总体战略任务的实现。“拱卫京畿”是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的战略目标。基于这种考虑,李鸿章尽管对“地势天成,实为旅顺、威海以南一大要隘”的胶州湾赞不绝口,但还是坚持“渤海大势,京师以天津为门户,天津以旅顺、烟台为锁钥”。李鸿章还曾经亲自乘舰考察并上书说:“鸿章综览北洋海岸,水师扼要之所,惟旅顺口、威海卫两处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尤宜先从旅顺下手”。从北洋海军战略任务与基地建设关系来讲,选择旅顺、威海、大沽是没有错误的,也完全能够保障北洋海军完成“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以拱卫京畿”的战略任务。但是,这也反映出李鸿章海防思想的保守性,是清政府海防建设经费匮乏、难以全面发展的现实困境所致。

第二,海防基地设置必须符合近代海军进退自如的基地设置要求。建坞修港不仅要考虑海军的战略任务,而且要看地理条件是否允许。李鸿章视察地理条件的标准有六条:“水深不冻,往来无间,一也;山列屏幛,以避飓风,二也;路连腹地,便运糗粮,三也;土无厚淤,可浚坞澳,四也;口接大洋,以勤操作,五也;地出海中,控制要害,六也。”

第三,海防基地设置必须要符合“水陆相依”的战术要求。“自来设防之法,必须水陆相依,船舰与陆军实为表里。”李鸿章在构建旅顺、威海和津沽三角防御体系时,虽主张以陆防为主,但同时亦赞同置舰设防。因为在他看来,海防固守之法不外两端:“一为守定不动之法,如口内炮台壁垒格外坚固,须能抵御敌船大炮之弹,而炮台所用炮位,须能击破铁甲船,又必有守口巨炮铁船,设法阻挡,水路并藏伏水雷等器;一为挪移泛应之法,如兵船与陆军多而且精,随时游击,可以防敌兵沿海登岸。”他继而又说:“水师以船为用,以炮台为体。有兵而无炮台庇护,则兵船之子药、煤水一罄,必为敌所夺,有池坞厂栈而无前后炮台,亦必为敌所杀。”

在海军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李鸿章认为,建立海军、炮舰、基地等固然重要,但“有器尤须有人”,“水师为海防急务,人材为水师根本”,如果缺乏必要的人才,“将来即有防海万全之策,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在海军人才培养的方案上,李鸿章的设想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沿海征调水手与设办军事学堂相结合。筹建海军需要大量的舵手、炮手、水手,李鸿章认为水师“以练船为基址,尤必以学堂为根本,乃可逐渐造就,取资不穷”。兵舰可以“随时购造,将材非仓猝而得”,“非十年不能成就”。为此,他一方面招募“北省丁壮素谙风涛者”为水手,一方面“另开洋务进取一格”,在各海防省份“以学堂为储备将材之地,极宜加意培植”。李鸿章先后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旅顺口鱼雷学堂和天津海军医学堂,培养出一大批近代海军专业技术人才。

第二,国内学堂培养与派遣外国留学相结合。为了解决“造就人才”这一“目前当务之急”,李鸿章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依据明确的标准聘请外籍教师,并力求合用,对“技艺未精”的洋匠,“分别辞退”,“另募熟手接办”;其次,挑选学堂中“资性聪颖、粗通文墨”且熟悉英、法文者出国留学,务求在铁甲船制造、驾驶等方面做到精通,“期以数年之久,必可操练成才,储备海防之用”。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