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权 字号:
海权问题与中美关系的历史嬗变(下)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22 11:09  | 文章来源: 香颂

冷战结束以来,伴随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的下降以及美国谋求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的全球战略,使得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一改其过去奉行的“中立”立场,转而采取“积极”介入的政策。1995年“美济礁事件”后,美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对南中国海政策:在有争议的领土主权要求问题上不表示任何立场;应当和平解决斯普拉特利(南沙)问题;美国反对用武力作为解决争端的手段;达成的任何解决办法都不应影响在整个南中国海海上的航行自由。美国政府确立了较为明确的南中国海政策,结束了过去长期奉行的“不介入、不表态”立场。1997年,美国和平研究所起草了一份关于“开展预防性外交防止南海争端升级的特别报告”,强调美国在南海地区有其利益存在。1998年,在东盟地区论坛高官会议上,美国首次改变“消极中立”的立场,转而采取积极的插手政策,开始深层次介入南海事务。

南海的美不仅仅是展露在海面的那片宁静,更在于海洋深处的沉迷。在《海底总动员》中一举成名的小丑鱼,依靠海葵的毒性来防止外敌进攻,看到南海海底人们才知道,这情景是真实的存在。

纵观美国对南中国海政策的变化及趋向可归纳如下:(1)对付中国,防范、制约和孤立中国的迹象更加明显,警告中国改变现状的代价;(2)从暗中偏袒到公开支持有争议的其他各方,利用和拉拢东盟国家,名义上标榜“中立”,实际上倾向于维持不利于中国的南沙被分割现状;(3)由“不承担义务”态度开始转为要“提供帮助”,并出现了美与东盟在南沙问题上进行军事合作的苗头;(4)将南沙问题“炒热”,不断使之“国际化”,并纳入美亚太整体战略中,牢牢掌握主动权,使之朝有利于美国方面发展。在现实层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借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在南海的争端和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畏惧心理,开始向南海地区进行军事渗透。美国同东南亚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双边军事协定,定期进行军事演习。近年来,美国海军还先后和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澳大利亚达成协议,使美军舰机可以进入上述国家的基地和港口进行维修、补给,从而逐步完善美国海军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体系。

总之,美国南海政策对中国安全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首先,如果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在南海发生军事冲突,美国对此进行干预,将对中国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带来巨大威胁,并进一步增大中国在解决南海争端上的难度;其次,美国对菲、越等南海周边国家的偏袒大大加强了地区军事格局的不平衡性,使我方在地区角逐中处于明显的守势;再次,美国的干预导致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加快,不符合中国双边和谈、独立解决南海争端的原则,使中国将来和平解决南海问题难上加难。美国的介入也恶化了我国周边环境,阻遏了我国走向海洋的步伐。最后,从中美关系的角度看,由于美在亚太安全战略中将会越来越关注南中国海因素的影响,南中国海的区域安全必将在美亚太安全乃至世界安全战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事态的发展,南中国海完全可能成为像台湾因素那样掣肘中美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支点。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