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1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记者招待会上就“日美将修改防卫合作方针”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美日两国呈现出联手控制西太平洋的战略态势,对中国海上安全压力增大。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日安保条约防卫合作指针的修订,都明显折射出两国联手控制西太平洋、压制中国的战略企图。对此,有学者指出:“在美日推动下,带有明显军事色彩、海洋色彩的东亚地缘政治较量正在升温,这将增强对中国海上安全的压力,特别是台湾问题已经成为美日对中国实施地缘压制的杠杆,能否顺利解决将关系到中国海洋地缘政治斗争的全局,关系到海上安全的大局。”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加大了对驻美日军调整的步伐。2004年8月16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将在10年内完成对海外20万驻军和700个军事基地的重新调整,这次调整针对亚太地区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战略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太平洋作为未来美军重大军事行动战区,日本和关岛作为“军事力量投送中心”;二是新基地网分布与美提出的所谓“不稳定弧”完全吻合,即美军基地撒播在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中东弧形地带。考虑到目前日本已经明确将台湾海峡纳入到美日防务的“周边事态”,以及日本在教科书、海洋领土争端[包括日俄北方四岛、日韩独岛(竹岛)、中日钓鱼岛问题]上的前所未有的右翼激进主张,不难发现其行为变化与美日军事同盟体系加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我国的安全环境来看,美日同盟加强了对我解决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的制约,同时也将使中国海权的战略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美国的台湾政策尤其是对台出售军事武器和美台军事合作的不断升级,将极大加大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海权成本。
美国对台湾的一贯政策是使台湾利益服从于美国整个亚太战略的要求。冷战后美国不断加强与台湾的军事联系和实质性的外交关系。小布什当政后,美台实质关系的发展更加密切,美台军事关系也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2003年,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组织44位美国专家组成了“中国军力项目小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完成撰写《中国军力报告》,其中以大篇幅探讨台湾海峡的安全情势及两岸的军事对峙。报告特别强调中国军费的大幅增长和对台湾持续的武力威胁,而且假设未来台海发生冲突时,美国必定会被牵扯其中而与中国开战。兰德公司甚至制定出可供美国选择的战争选择方案,并特别强调关岛作为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主要军事基地的重要性,指出增强美国在关岛的军事力量,将有助于增强美国从美国西部海岸至印度洋(包括太平洋、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和印度)的快速反应机动能力以及美国应付职能区域冲突的能力。关岛将变成美国海军的一个主要战略行动中枢,而其目标就是对付中国大陆。针对2004年美国对海外驻军的调整,美国国防部负责政策问题的副部长道·费思在美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作报告时指出,“美军将靠前部署,以便迅速赶到潜在危机发生地。”在美看来,朝鲜半岛是“不稳定弧”的起始段,台湾海峡是其防范中国的第一岛链的中心,两者都是美太平洋防区的重点目标,任何一处危机的失控都将严重影响美对整个亚太地区的霸权。美加强对关岛基地和日本基地的军事部署,无疑是要牢牢掌控对东北亚和台海局势的主导权。
美国与台湾长期存在且不断升级的军事关系造成了台湾问题的复杂化,并将极大地增加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海权成本:首先,美台军事关系的存在是台湾当局从“反攻大陆”发展为“以武拒统”的重要后盾;其次,美台军事关系的存在纵容了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发展和“台独”意识的膨胀;再次,美台军事关系的存在支持了台湾当局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和“亚太化”的企图;最为重要的是,美台军事关系的存在提升了台湾海空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增强了台湾当局的军事实力。
当地时间2007年1月8日下午,数百名代表旧金山、洛杉矶等多个大城市的100多个团体集聚在圣瑞吉斯酒店门前,抗议美国政府允许陈水扁经旧金山转机,痛斥陈水扁“台独”及贪腐行径。
中国一旦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就会与美国亚太地区军事基地网、美国航母舰队、日本海上自卫队、东南亚其他国家军事力量和台湾地区的军事力量组成的军事集团,形成对峙局面。事实上,台湾问题的长期存在构成了中国海权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之一,而这种战略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美台军事关系的长期存在和不断升级,而中国海权的有限发展反过来又被美国视为其东亚利益的威胁而加以遏制,导致中美战略关系的紧张。因此,美台军事关系的长期存在和不断升级,以及美国存在于整个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乃至印度洋的海上军事同盟网,将极大地增加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和维护海洋权益的海权成本。
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渗透和影响增加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争端解决的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