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洋人物 字号:
大洋科学考察第一代首席科学家王光宇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7 11:19  | 文章来源: 香颂

海上工作的每一天总是充满了冒险和未知。在一次走航考察时,钢缆不巧搅进了螺旋桨的尾轴中,“海洋四号”顿时像一个正在行走的人突然失去了一条腿,海面上,惊涛骇浪,波峰连涌,调查船随时都有被吞没的危险。怎么办?这个时候,任何的犹豫或惊慌都可能会酿成一场大祸。船上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大伙都把目光投向“主心骨”王光宇。乱云飞渡,更显从容。在与大海多年打交道中,王光宇逐渐形成了果敢的决断力和过人的胆识。他迅速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危急时刻,果断下令:稳定“军心”,精心检修好另一部主机,单机航行小心驶入马朱罗。两天后,“瘸着一条腿”的“海洋四号”缓缓驶入马朱罗海湾,故障排除了,王光宇带领他的科考队员,又一次战胜了大海对他们的考验,转危为安。

王光宇没能如愿给家人“还债”,可4年后,他用中国第一张大比例尺全覆盖数字海底地形图终结了我国没有能力测绘大、中比例尺海底地形图的历史。

在大洋调查实践中,王光宇潜心研究,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海洋四号”在国内首次实行了“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的管理体制。这一灵感源于1979年王光宇参与的与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联合进行的南海地质调查。不过王光宇在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时,并没有生搬硬套地全盘照搬,他不失时机地为之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每一个航次中,“海洋四号”都设立一位首席科学家和若干首席科学家助理,并组成临时党委,主持和全面协调调查航次中的工作,保障航行和作业安全。实践证明: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较好地保障了科学调查任务的完成。从此,这一管理体制在中国大洋调查中得以总结推广。

他大胆地建议将大型X荧光光谱仪带到船上进行现场样品分析。X荧光光谱仪在当时是十分贵重的设备。将如此贵重的设备带到科考一线,这在国外都没有先例。上级采纳了他的建议。而此后的大洋调查调查实践证明了王光宇此举确有“先见之明”。

“海洋四号”打捞上来的多金属结核经现场测试表明,中太平洋CP区尽管丰度高,但品位较低。为了尽快找到高品位矿区,王光宇和几位助手商定:暂停CP区矿区的调查,马上转入东太平洋CC矿区,原定于1987年下半年开始的 HY4-871航次提前实施,与HY4-861航次延续合并,相接开展工作。建议得到了部局领导的首肯。此举减少了航次往返路程,既争取了调查时间,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可是,有谁知道,对于王光宇来说,作出这样的决定,他经历了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尖锐的矛盾冲突?参加科考的人,大多是家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谁没有骨肉亲情?然而,自古忠孝难两全。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王光宇带领他的科考队员们默默地将海上工作的艰辛、漂泊异乡的离愁、亲人分隔的相思、生活的寂寞单调、物资匮乏的窘迫统统压在心底深处,在海上度过了201个惊心动魄的昼夜。

天道酬勤。1987年,“海洋四号”在东太平洋CC矿区取得了突破:打捞上来大量的金属结核,经现场鉴定,全部品位高达2%~3%,完全具备工业开采价值。“海洋四号”通过这一航次的调查,初步圈出了具有进一步工作前景的多金属结核远景区面积约12×104平方千米,取得了长8.92米的沉积物柱状岩芯,创造了我国深水取样的新记录,并且首次在太平洋获取到富钴结壳,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此后,大洋地质调查的战略选区由中太平洋转移到东太平洋。“海洋四号”和“大洋一号”轮番出航,大洋地质调查工作开始紧锣密鼓的展开。

      1   2   3   4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