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车轮驶入20世纪80年代,国际海底区域“蓝色圈地”之争愈演愈烈。为打破工业先进国对国际海底资源的垄断,捍卫我国在国际海底的权益,为子孙后代造福,我国拉开了进军国际海底矿产资源调查的序幕。1983年10月,我国第一次深海大洋调查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将“海洋四号”船改装成大洋调查船,与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6号”并肩作战,同时组织各单位,部署了开展太平洋调查航次的任务与分工。重担谁来挑?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个人:王光宇。
到大洋深处去 “探宝”,这是蕴藏在王光宇心中多年了的梦想,可是,这毕竟是“第一次”啊。太多的未知数、太多的担心压得王光宇的心沉甸甸的:人员对新引进的仪器设备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掌握的如何?技术是否过关?从没有远洋工作经验的这批人能否完成艰巨复杂的任务?近海船改装的“海洋四号”能否抵挡大洋的狂风恶浪?王光宇不由得想起了首航前“海洋四号”南海试航时的一幕:“海洋四号”突遇强台风袭击,黑沉沉的海面刮起8级大风,涌起4米高的巨浪,大浪时不时飞过船舷扑向驾驶台,原本被牢牢焊接在甲板上的钢制气枪被大浪卷入海中,船尾的电缆也被汹涌的海浪撕断吞没。“海洋四号”损兵折将,被迫返航。
王光宇心里对远洋的困难和风险比谁都清楚,但进军国际海底神圣崇高的使命感强烈地诱惑着他,为了心中那个做了多年的“大洋梦”,困难面前,王光宇选择了激流勇进,毅然接过“海洋四号”首航太平洋首席科学家的重担。1986年12月,一支大洋“敢死队”队员在王光宇的带领下登上了 “海洋四号”,首次驶入了碧波万顷的中太平洋,船杆上的五星红旗迎着海风高高飘扬。
初涉大洋这陌生的境地,等待王光宇和他的科考队员们的会是什么呢?不久,王光宇和他的科考队员们就迎来了大洋对他们的一次严峻考验。海上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风平浪静,碧波荡漾,转眼间就是乌云密布,狂风夹着巨浪劈头盖脸地朝着调查船凶猛扑来。茫茫大海上,调查船像一个小小的玩具船,任由大海玩弄于股掌之间。椅子倒了,热水瓶从固定架上掉了出来,杂物散得满地,到处一片狼籍;王光宇和他的助手们将自己绑在驾驶舱,强忍着晕船的痛苦,小心谨慎的航行。风浪渐渐远去了,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
在全船员工满怀期待的注视下首次取样紧张地进行着:抓斗内空空无一物;第二次、第三次,仍然一无所获。从满怀希望到大失所望,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大家变得默默无语。王光宇的心跌到了冰冷的谷底。他指挥调查船驶入第二个站位:中太平洋海盆。这里水深浪急,海水深度超过了5500多米,时值隆冬,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掀起滔天巨浪,作业的难度更大了。王光宇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召集技术人员现场开会,分析总结,为了尽量避免风浪对抓斗到位的影响,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改变抓斗的投放方式,由原来的直接落下改为当下到离海底还有十几米高度时,停顿放缆,待抓斗平稳后再让其自由落直落下。抓斗取上来了,队员们惊喜地看到:在抓斗“耳朵”上挂着一枚鸡蛋般大小的金属结核。这“小东西”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此后,大批金属结核陆续被打捞上来,其中的一颗重达38.5千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