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明春
毛汉礼。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留学生,就在昨天,他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加里福尼亚大学海洋物理学博士学位。今天,他便急不可待地从加里福尼亚赶来洛杉矾买回国的船票。为了这一天,他经过了整整四年的艰辛努力。当这一天来到时,他想起了生养他的祖国:昔日的祖国战争不断,满目疮痕;而今天,中国人站起来了,伟大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崛起在世界的东方。此时,他也想起了家乡和亲人。这念头一产生竟是那样的强烈,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
浙东的童年
提起浙江绍兴,人们自然会想起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想起他笔下的孔乙己、阿Q……绍兴这块土地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人物,真可谓人杰辈出之地。因此,中外闻名。然而,作为绍兴的邻县,诸暨却很少为人所知。
不过在明代时,清官海瑞曾来过这里,在枫桥留下了“海眼”、“枕中流漱石"的遗墨。传说诸暨城南的浣纱溪是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纱处。“浣纱”两字传为王羲之所书。不管海瑞也好,西旋也罢,那都已成为过去。
浙江绍兴
1918年12月,凛冽的寒风从北方刮来,穿过黄河,越过长江,铺天盖地地刮到诸暨城,过早地扫荡了一个偏僻的乡村——毛家园,毛汉礼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自耕农的家庭。幼年的毛汉礼家中一贫如洗,父亲毛惠操和母亲毛氏(旧社会的妇女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在祖辈留下的几亩土地上靠着自己的劳动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诸暨也是江南鱼米之乡,但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
艰难的生活使毛汉礼过早地懂事了,小小年纪就开始帮助爸爸妈妈下田干农活。汉礼是个很刻苦的孩子,只要一有空闲,他就跟着爸爸学一点当时在私塾里才能学到的知识。
旧中国,私塾是在全国范围内较为普遍的一种落后而又呆板的教育方式。那时,在私塾里读书的大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能到私塾去念书,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自耕农,在当时的浙东算是一种能够得以维持生计的农民家庭。作为这样一个家庭的当家人,毛惠操读了两年多的私塾。两年私塾学到的一点知识是可怜的。然而,正是这一点可怜的知识,使他很快学会了各种农活。当他成家以后,便挑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并靠那学到的一点知识,应付家中的账务。孩子多了,家事繁杂了,日子自然就要算计着过了,但毛惠操却深知读书的重要。
一天毛惠操又坐到院里算账,毛汉礼站在一旁看。看着看着,那黄裱纸上的1,2,3,4……突然间变成了许多的稻谷。这时两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喊着叫着从大门外跑过去。望着有钱人家孩子渐渐离去的背影,他靠到爸爸的身上:“爸爸,我也要上学。”是啊,汉礼已到了上学的年龄,而爸爸学来的一点点知识已满足不了毛汉礼求知的欲望。爸爸知道毛汉礼该上学了。
洋学生
10岁那年,村里办起了自古以来的第一个小学校。虽然不像样子,但是偏僻的乡村终归算是有了学校,这是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
小学校办起来了,毛汉礼成了这个学校的第一批学生。说是小学校,其实只不过是把一帮孩子集中起来学习罢了,但也有着与私塾不同的明显差别。旧社会的私塾里是没有算术课的,而在小学校里破天荒地开设了算术课。
旧时的私塾祠堂
他在村里自办的小学校里只读了一年书,就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取了县里的正式高小。当时的诸暨县只有十来所高小,最近的一所学校离家也有十几里地远。既然考取了就一定要上,爸爸妈妈走东家串西家凑齐了学费,把他送到了学校。他在乡亲们的心目中成了毛家和村里唯一的洋学生。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时的毛汉礼只有11岁,但已知道了学习来之不易,所以非常珍惜学习生活。高小毕业后他考取了浙江省第五中学(现绍兴中学)。毛家靠种田维持生计,那时,10斗粮只能卖二三块大洋,一年下来只能赚几十块大洋。这样的家境养活八张嘴都难以维持,而今他又升入中学,家里就更困难了。中学离家更远,学生要住宿,因此一年学费就要交50块大洋。爸爸妈妈决定再卖些粮食先送他上学。就这样,11岁的汉礼含着眼泪告别了爸爸妈妈和弟弟妹妹来到了第五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