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斑海豹交配需要沉入深水中进行。雌兽的怀孕期约为8到10个月,每年2月产仔,每胎只产1仔。即将分娩的雌海豹会爬到岸边或冰块上,先在浮冰上挖掘出一个巢穴,产仔时躲于穴中。幼仔躲避危险的办法也是迅速潜入海中,或者在栖息的浮冰上挖穿一个大洞,以便随时“水遁”。幼仔初生时体重约为5~6千克,全身披着白色的胎毛,被人们称作“白色的小海豹”。这种白色的胎毛在冰雪的环境中是一种保护色,使它们不易被天敌发现,但也因为能吸收大量水分,不利于在水中游泳。
海豹幼仔在出生后的第16天后皮下脂肪渐渐形成时,就开始脱换胎毛,换成了短、粗、硬,光亮而有斑点的新毛。这种新毛不易淋湿,这样就便于水滴尽快离开身体,而不会在皮肤上结冰。幼仔出生几分钟后就表现出一种本能的跟随性,它在尾随雌兽的时候几乎不停地发出叫声,可以同时在空气和水中传播,这显然是为了与雌兽保持联系。直到断奶后叫声才停止。而雌兽也会特别留意幼仔的行动,即使在水中也能仰头向后看。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雌兽就会腾空弹起,用肥胖身体砸破浮冰,然后同幼仔一起落水而逃。
由于西太平洋斑海豹的毛皮美丽而富于光泽,御寒防水性能极佳,因此常被用来制成皮衣、皮帽、皮褥等。而它的脂肪可以炼油、肉可以食用,雄性海豹的生殖器在中药中称为海狗肾,这就导致海豹遭受大量捕杀,因而数量锐减。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西太平洋斑海豹被列为我国国家II级保护动物。
我国渤海辽东湾结冰区是全世界8个西太平洋斑海豹繁殖区中最南的一个,资源量曾经十分丰富。但是由于长期过度猎捕,尤其是对幼仔的猎捕,使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由于经济活动的飞速发展,如油田开发所产生的冲击波、噪声,以及航运量迅速增加等,造成了海水的污染,宁静的海滩面积急剧减少,河流入海量被拦截,河口、浅海地区的食物减少或者受到污染,严重破坏了其繁殖地的栖息环境,对其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环斑海豹(Phoca caspica)
环斑海豹又叫环海豹、圈海豹,是海豹类中体形最小的一种,体长130~140厘米,体重大约为90千克。吻部较尖,面部很像家猫。体毛粗硬,没有绒毛。身体的背部为深棕灰色,体侧及背部具有不太清晰的漆黑色或者碳灰色斑纹,斑纹的大小和形状都不规则,在斑纹的周围还镶有白色的边儿,因此得名。
环斑海豹前肢的第一至第五趾递次渐短,后肢的蹼上有毛,爪的横切面呈三角形。它与西太平洋斑海豹的区别主要有:牙齿比较弱,适于吃大型浮游生物,没有西太平洋斑海豹那样适于摄食鱼和甲壳类的强大牙齿;头骨和上颔第二枚颊齿都比较小,下颌第一枚颊齿上具有3个尖头,而西太平洋斑海豹具有4个尖头;爪的横切面呈三角形,而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爪的横切面更近似圆形;身体上的斑较大,并且呈环状,而西太平洋斑海豹身上的斑较小而成丛,不呈环状。
环斑海豹分布于整个北冰洋、鄂霍次克海、白令海、波罗的海、拉多加湖、赛马湖等水域中,在我国见于江苏赣榆附近的东海海域。
环斑海豹的生活习性与西太平洋斑海豹大体相似,雌兽于春季在冰上产仔,初生幼仔的体毛为白色,出生后1至2周后体色逐渐改变。
髭海豹(Erignathus barbatus)
又称须海豹、胡子海豹。北冰洋、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寒带海域,包括白令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格陵兰、纽芬兰、库叶岛等地,洄游时偶尔到达我国浙江平阳、宁波和福建、广东等地的东海和南海海域。髭海豹的经济价值比斑海豹大,体形较大的个体,毛皮面积可达700平方厘米以上,可以制成美观而坚固的裘皮服装,几乎不用任何缝接。在世界上估计尚有数万只,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髭海豹全身均为棕灰色或灰褐色,以背部中线附近的颜色最深,向腹面逐渐变淡,体表没有斑纹。头部的颜色略深,而且常有鲜明的小斑纹。额部高而呈圆突状,吻部较宽,密生着200多根笔直粗硬的感觉长毛,最长的可达14厘米以上。前肢的第三趾最长。从外形上看,髭海豹与西太平洋斑海豹、环斑海豹等的不同之处主要有4点,一是口的周围密生着笔直而粗硬的感觉毛,二是前肢的第三趾最长,三是没有矢状嵴,四是有2对乳房。
髭海豹在洄游时大多分散活动,一般不集成大群,仅偶尔能见到有1000只左右的大群。 冬季一般活动于冰冷的海域,夏季则聚集在鱼类聚集的河口附近。它经常移动栖息场所,在同一地点一般仅居留数天或数星期,但不进行较长距离的洄游,夏季喜欢聚集在河口附近。它的警惕性很强,在冰上活动时,即使感到有一点点的危险,也会立即逃到海水中。雄兽可以发出很粗的吼声。主要以海洋中的底栖生物为食,包括虾、蟹、蛤蜊、乌贼、章鱼、海参以及鲆、鲽等底栖鱼类。
髭海豹每年5~7月份交配,雌兽的怀孕期大约为11个月,3~5月份在冰上产仔,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时体长约为120厘米,体重14千克,毛皮为瓦灰色、灰褐色。出生后生长很快,大约2周之后就生出棕灰色的刚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