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梁斌
“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朝廷垄断“贡市”,禁止商民出海活动,这导致了中国海盗多出于战乱纷起和海禁政策严格的年代。”
南中国海海盗的历史极为悠久,根据详细记载,早在东晋末年晋孝武帝时,从公元398年至411年,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被后来的海盗们称之为“祖师”的孙恩组织了近百万人的海盗大军,横行在东海、南海两大海洋。孙恩作战失败投海自杀后,其继任者卢循领导余部又奋战了10年之久,终告失败。孙恩和卢循的起义被称为“中原海寇之始”,如此规模庞大的海盗集团,在世界海盗史上极为罕见。
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朝廷垄断“贡市”,禁止商民出海活动,这导致了中国海盗多出于战乱纷起和海禁政策严格的年代。明代侵犯各地的海盗“倭寇”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来自东瀛的岛民,而《筹海图编》中所写:“今之海寇,动计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过数千,其余则皆中国赤子无赖附之耳”。
明代,在南海有名的海盗有吴平,许朝光、林道乾、曾一本、林凤、邱辉、杨四、朱良宝等。他们无视朝廷的海禁,驰骋四海,通番贸易;有的占岛为王,攻城掠寨,成为叱咤风云的海上枭雄。这些海盗有的被朝廷剿灭,有的失败后远走东南亚,成为华人当之无愧的移民先驱。还有一些被朝廷招安,摇身一变成为官吏,近代被称为民族英雄的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就是如此。郑芝龙,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乡人,其父郑绍祖为泉州库吏。郑芝龙年青时曾到过东南亚各地,后到日本娶妻并组成“一官党”及武装势力,于1624年将基地从日本迁到台湾笨港(今北港附近)。荷兰人登岛后,郑芝龙遂携妻子定居于大陆沿岸,拥有当时福建沿海实力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势力及商业团队,以商人兼海盗的身份横行于台湾海峡。崇祯初年,郑芝龙归附明朝政府,官至都督总兵官,并应朝廷要求率军讨伐其他海盗力量,大获全胜后名震福建。不久,福建省内发生旱灾,郑芝龙遂以巨船载饥民数万移民台湾,从此开始了郑家经营台湾的时期。
清代,康熙皇帝在解决了台湾问题后,颁布《展海令》解禁海市,并在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四个海关设立关口,从事海上贸易。到乾隆年间,只剩广州一个海关口。带有官商性质的洋行随之出现,垄断了对外贸易。这对一些民间贸易者打击甚大,民间贸易者在受到打压后,有些变成了海盗。这些海盗的早期主要收入来源是抢劫和绑票;在势力壮大进入鼎盛时期后,则主要以收保护费为主,通过海路经营盐业的商人是他们的主要征收对象。收了保护费后,海盗便不会再对其进行骚扰,甚至有时候还会主动为其护航。当时,海盗势力比官方海军力量还要强大,几乎所有的运盐船只都会向海盗交纳保护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