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最突出的海洋灾害。我国北部海域纬度偏高,每年都有结冰现象出现。海冰对港口和海上船舶的破坏力极大,此外,海冰胀压力所造成的破坏也不容忽视。经计算,海冰温度降低1.5度时,1000米长的海冰就能膨胀出0.45米,这种胀压力可以使冰中的船只变形而受损;此外,还有冰的竖向力,当冻结在海上建筑物的海冰受潮汐升降引起的竖向力,往往会造成建筑物基础的破坏。
1969年渤海特大冰封期间,流冰摧毁了由15根2.2厘米厚锰钢板制作的直径0.85米、长41米、打入海底28米深的空心圆筒桩柱全钢结构的“海二井”石油平台;另一个重500吨的“海一井”平台支座竟被海冰全部割断。
近年来,中国同世界其他沿海国家一样,一直遭受赤潮灾害的困扰,海洋环境受到破坏,经济损失也不断增加,赤潮已经成为中国沿海地区主要海洋生态灾害之一。仅2004年5月中国海域就发现赤潮34起,累计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5月份发生在东海浙江沿海海域的原甲藻赤潮,面积达1万平方千米,世界罕见。
根据历年来我国赤潮灾害统计,迄今为止,赤潮对我国沿海地区最大的危害是导致养殖的鱼、虾、贝类死亡。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海洋养殖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很多沿海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大面积、高频度的赤潮,使得养殖业损失惨重,已成为海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除了养殖业损失,赤潮对我国沿海造成的另一个主要灾害就是人类中毒事件。某些赤潮生物能产生毒素,这些毒素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使得毒素进入人体而产生毒害作用。2004年9月,在汕头和深圳,因误食染有西加鱼毒的珊瑚鱼类,分别造成了50多人和39人的中毒事件。而在香港,几乎每年都有西加鱼毒中毒事件发生,西加鱼毒是由生长在珊瑚礁上的底栖甲藻产生,通过珊瑚鱼类而传递给人类。
对于赤潮的防治,目前依然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原因在于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种类繁多,爆发机制各异,对于很多赤潮的发生机理尚未从根本上掌握,因此就难于从发生机理上控制赤潮的发生。我国科学家正在加大研究力度,对于赤潮的内在和外在因素的了解及其规律的揭示正在不断深入,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彻底攻克这个堡垒。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受海洋灾害的影响都很严重,海洋几乎是全球自然灾害的最主要的源泉。因此,在防不胜防的海洋灾害面前,全世界沿海各国都正在尝试进行通力合作,以抵御这些能量特别巨大、破坏特别严重的灾害。毕竟,海浪滔天之时,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以发达还是落后为“破坏标准”。当然,自然从来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荀子《天论》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他不仅肯定了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客观性,而且强调人们只有认识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避凶趋吉”。 与《老子》、《庄子》并列为道家三部经典的《列子》一书,代表着我国古代自然观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所阐述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则? 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在自然的整体中,人与自然都各自处在相应的位置,并发挥着相应的有限的作用。谁都不能超越自己的位置,这样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才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实,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也从来没有什么玄机,无非就是:尊重为先,防患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