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近5年来国家海洋局公布的《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后会得到这样一组数据:2004年,我国海洋灾害属正常年份。风暴潮、赤潮、海浪、溢油等灾害共发生155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4亿元,死亡(含失踪)140人;2005年,我国海洋灾害频发,影响范围广,沿海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受灾,造成经济损失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风暴潮、赤潮、海浪、溢油等灾害共计176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2.4亿元,死亡(含失踪)371人;2006年为我国海洋灾害的重灾年,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灾害性海洋过程共发生179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8.45亿元,死亡(含失踪)492人;2007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海洋灾害16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37亿元,死亡(含失踪)161人;2008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及其他海洋灾害134次,未发生海啸灾害。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6.05亿元,死亡(含失踪)152人。
在公报中除了可以看出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等是主要威胁我国的海洋灾害以外,还可以一目了然的是,这5年间,无论是在海洋灾害的正常年份,还是重灾年,灾害带给中国的各种损失,尤其是经济损失都相当严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偏重沿海经济的发展战略,全国经济形成了以东南沿海为龙头,由东向西推进,由南向北辐射的经济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我国的海洋经济产值和收入稳定增长。但在我们享受沿海经济给我们带来众多好处的同时,也必须忍受多种海洋灾害侵袭带来的苦难。
自然从来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也从来没有什么玄机,无非就是:尊重为先,防患未然。
中国是世界上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风暴潮灾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从北到南的所有沿岸都不能幸免。据史料记载和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考证,1922年8月2日,一次强台风风暴潮袭击了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有7万余人在此次灾害中丧生,更多的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这是20世纪以来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风暴潮灾害。据统计,1949至1993年的45年中,我国共发生过程最大增水超过1米的台风风暴潮269次。其中风暴潮位超过2米的49次,超过3米的10次。共造成了特大潮灾14次,严重潮灾33次,较大潮灾17次和轻度潮灾36次。另外,我国渤海、黄海沿岸1950至1993年共发生最大增水超过1米的温带风暴潮547次,其中风暴潮位超过2米的57次。
灾害性海浪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柔和的浪涌。它是指海上波高等于大于6米的海浪,能够对在海上从事各类生产活动的船舶、运载工具、工程设施,沿岸工程设施等都构成威胁、造成危害。统计资料表明,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洋区发生6米以上的狂浪区年平均为28次,相当于每13天发生1次;9米以上的狂涛区年平均为5.8次,相当于每2个月出现1次。中国周边海域及邻近洋区的灾害性海浪主要是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寒潮等天气系统的强风作用所引起的。其中台风浪主要发生在7至9月,占全年总数的73%;寒潮大风和温带气旋引起的大浪主要发生在冬季,占全年总数的84%。
中国周边海域及邻近海区灾害性海浪分布受风区、风时、地形等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理特点。渤海海峡,当吹偏东风或偏西风时,有足够长的风区,加上狭管效应,风浪易于成长,浪大流急,曾出现过13.6米的最大波高,被认为是航海危险区。黄海中部的成山头外海常有大浪发生,加之受海流等的影响,这一海域是发生海难事故高发区,故有“中国好望角”之称。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大浪分布频率较大,尤其是冬季,3米以上的大浪区几乎天天维持,因此,在这些海区海难事故频繁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