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风暴潮 字号:
风暴过后是丰收?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7:08  | 文章来源: 香颂

然而,NAO指数为正值对鳕鱼来说却是一个坏消息。生活在北海的鳕鱼所处的环境是它们所能耐受的温度的上限,因而升温导致了幼体的存活率下降。而在大西洋的另一侧,拉布拉多海的鳕鱼则生活在它们所能耐受的温度的下限,同样也遭受到因该区温度下降而带来的“伤害”。除此之外,两种情况下适于幼体鳕鱼食用的浮游植物发生了改变可能也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过度捕捞是导致纽芬兰鳕鱼捕捞业崩溃的元凶,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NAO指数达到了峰值,似乎也难逃其咎。

再往南去就到了美国的东北部海岸区域,NAO指数为正带来了丰富的降雨,并使气温变得更暖。这使得表层海水水温上升、盐度下降,因而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给更深层、营养更丰富的海水上升至海洋表面造成了阻碍。其结果导致了缅因湾和乔治海岸渔业产量的下降。人们认为,如果温度持续上升,这里对于鳕鱼来说将不再适宜。

同样,在太平洋,温度的缓慢上升和下降也对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研究人员以海水的温度为基础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它已经成为评测太平洋全海域气候状况最为常用的指标。当东太平洋海洋表面的温度升高、中部降低时,PDO指数为正值。

从1957年到1977年之间,PDO指数通常是负值,而在那之后的大多数时间,PDO指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几乎都为正值。这一转变在许多海区和陆生生态系统中振荡,变化之大令人咋舌,比米什称,以前从未见过如此显著的变化。

自1978年之后,狭鳕鱼从生活在白令海里面的一个小角色变为了该生态系统的“主演”。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大马哈鱼变得繁盛,而美国西海岸的大马哈鱼产量却下降。北太平洋比目鱼捕捞业在20世纪70年代中叶彻底崩溃,而在80年代早期却又一片繁荣。而在阿拉斯加湾和白令海,螃蟹和其他甲壳类捕捞业却遭遇了严重的下滑。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当PDO为正值时,北太平洋更为温暖,风暴多发,这对渔业来说是一大“利好”,对捕蟹业来说,却是一大“利空”。同时,美国西海岸外风力的减弱,削减了该区域的上升流,自然也降低了那里的渔业生产量。

气候变化的结果也许并不糟糕,戏剧性的变化即将上演。

在发现了全世界十年级的渔业和和气候波动之间的关系之后,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沿着时间之轴回溯,希望在百年级甚至千年级的时间序列中发现是否存在着与之相似的关联。

已经有科学家建立了过去2000年当中大马哈鱼的数量变化模型,而且,他们正在将变化时长拉长至14000年。他们发现,过去,大马哈鱼通常会在北太平洋变冷的时候产量激增。不过也有例外,研究人员发现,在20世纪中,阿拉斯加大马哈鱼总是在温暖的时候更为繁盛。他们认为,阿拉斯加附近的海域在冷暖环境下都是高产的。其原因可能是,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北太平洋逐渐变得风暴多发,但是却没有从南方带来温暖的空气,这与发生在20世纪的情况大相径庭。

人们难免会产生疑问:当气候变化加快的时候,究竟会发生什么呢?专家们达成的唯一共识是:会发生一些变化,并且变化是戏剧性的。一些常见物种的种群数量会剧降,而一些现今罕见的种类却会猛增。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