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莫知
海洋表面的环境条件可能是非常险恶的,时常会突发冰冷刺骨的暴风和强烈的气旋。然而,在海浪之下幽蓝色的大洋深处,却是另一番世界了。那里极其平静,海洋表面的狂暴波澜变得特别温和,而且水温从未下降到零度以下。
人们都倾向于假设海洋中生物的数量与气候异常是无关的。但是,事实却证明,海洋表面上层海水的情况与在海面下生活的生物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相关性一直延伸到海洋的深处。
恼人的海上风暴频发,竟然孕育着几年后的特大渔获,这让研究人员始料不及。
一场恰到好处的风暴,或者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季,往往可以在几年后给海洋渔业捕捞者们带来特别丰盛的鱼、蟹收获。而更长期的气候变化也可以导致鱼类数量的巨大变化。人们发现,迄今为止所发生的最严重的渔业灾难——纽芬兰和加拿大大浅滩渔场(世界上鱼量最为丰富的渔场)所发生的鳕鱼捕捞业的崩溃,就有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
以前,人们只看到了某种渔业生产正在衰落,但新的研究发现却认为,这种“濒危的”产业正孕育着更大的生机。渔业管理者们都希望,能够在几个月或者几年之前就预测出鱼类数量的自然变化,这样就可以在渔获量下降之前就减少捕捞定额,或者是当条件有利的时候增加定额,以顺应各种变化。事实上,这并不是异想天开。
这还得从1989年说起。那时候,理查德·比米什在苏联参加了一次会议,会上一位苏联专家递给他一本有关大马哈鱼捕捞记录的书籍,这正是比米什梦寐以求的。多亏了这本书,使比米什得以有机会对20世纪内北太平洋大马哈鱼总的捕捞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