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俄罗斯一直无法将核废料运送到玛雅克处理厂,现有的核燃料储存设施接近饱和。俄罗斯目前正面临着退役潜艇核燃料的储存问题。同时,退役潜艇反应堆的核心部件和其他反应堆已经接近或超出其使用寿命。在这种情况下,延长核废料的储存可能增加燃料衰竭或热辐射的损害。这些问题因为缺乏监测设备往往无法观察或控制。然而,俄罗斯原子能部和俄罗斯海军声称,他们在核燃料存储方面是有一些优势的:经过三至五年内的存储,燃料可以直接在干燥状态下再运送到玛雅克。但是事实上一些燃料已经损坏,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运输核燃料的容器过于陈旧,核燃料转移基地缺乏组织和管理,交通基础设施有待升级。由于在1995年发生过几起装运事故,这个问题最近受到摩尔曼斯克北方破冰船舰队基地的注意。
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有潜艇和破冰船反应堆的非标准化或燃料棒损坏。俄罗斯尚不具备最新技术处置不规范或损坏的燃料棒。此外,从暂时储存的反应堆中消除受损燃料,无论是在制定方法,还是在存储技术方面,都具有挑战性且费用十分昂贵。北约也已对削减核潜艇数量和管理核废料等问题进行了磋商,指出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核废料的管理机制,并且缺乏解决相关问题的必要依据。
真正使核安全形成一种文化、使核安全被国际社会高度重视,还是从1990年开始。
20世纪90年代前,由于核安全机构不健全,核安全法规不完善,所以难免出现疏漏和隐患。核事故的频繁发生,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特别是1986年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事故,是人们对核安全认识根本转变的分水岭,但真正使核安全形成一种文化、使核安全被国际社会高度重视,还是从1990年开始。
1990年后,国际社会进行了全面合作,制定了一些世界性措施,如1990年《国际核事件分级表》出台;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提出了“核安全文化”概念;1994年国际上产生了第一个《核安全公约》;1996年俄、美、英、日、德等国首脑联手召开核安全会议,通过了加强核安全合作宣言;1997年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了第一个如何安全管理放射性燃料和废料公约……由于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的核安全意识大大提高,加上国际上一系列核安全措施的制约,促使各国核设施(包括核潜艇)的事故率明显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