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的关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核污染,但是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核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因此,研究活动中应加强一定程度的监测,提供必要的预警,并防止今后发生泄漏事故。

撰文/蒋帅 郭培清
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核废料的管理机制,并且缺乏解决相关问题的必要依据。
虽然过去北极地区放射性物质倾倒和释放已经受到科学家和各国政府的关注,但是如今释放、倾倒事故仍然存在,将大大加剧污染的蔓延。根据现有资料显示,俄罗斯在北极和北太平洋地区的核活动依然十分频繁,存在如下三种核污染隐患:俄罗斯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的裁减和拆除部分核设施活动;这些舰队使用过的核燃料和核废料的存放;可能发生的核泄漏事故,尤其是那些设在北极地区的俄罗斯民用核电厂存在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还有放射性物质的其他来源也已引起关注,例如,俄罗斯所谓的“和平核爆炸”,核爆被用于各种目的,如开凿隧道和建设施工。再就是俄罗斯人在北极地区广泛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发电机灯塔,不恰当的操作和管理都可能导致这些装置释放出放射性物质。因此,在今后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排放、倾倒核垃圾,预防发生与过去类似的事故迫在眉睫。
东西方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大搞军备竞赛。前苏联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一支战略核潜艇部队。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前苏联的解体以及时间的推移,这些昔日曾游弋全球各大洋、威风八面的核潜艇有超过120艘退出现役,还将有约100艘核潜艇在不同时期退役。它们中只有约40艘已拆除核废料,还有一部分退役潜艇携带超期使用的核燃料。1995年1月,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OTA)研讨会就俄核舰队的废料处理问题在华盛顿进行了评估,俄罗斯官员向美国专家介绍了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并讨论了解决方案。同时指出,缺乏燃料装填和存储设备(包括服务的船舶、转移基地、基地存储)及维修不善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加之当时俄罗斯经济萧条,军费拮据,因而,对这一大批核潜艇的“善后处理”问题成了俄罗斯军方甚感头痛的“一大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