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极地 字号:
阿根廷、智利与南极洲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4:58  | 文章来源: 香颂

南极色彩浓重的智利和阿根廷

《南极条约》回避了领土主权问题、资源管理以及在南极洲所有国家的平等权益等更困难的问题,而且规定只有在条约生效期内领土的冻结才有效,对这些局限性智利与阿根廷自然清楚。问题不仅仅如此,还在于南极洲独特的管理模式。南极是世界上唯一一块主要由有关国家在国际协议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管理的大陆,其政策是前瞻性的。根据《南极条约》,南极事务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采用所有国家一致通过的方式,协商会议每年(1991年之前每两年一次)在协商会议成员国之间轮流举行,任何协商国都有自由否决权。因此南极洲无超国家管理机构,管理模式松散,更多的是依靠国际社会的道德约束力量。南极条约不从属于联合国,联合国也爱莫能助。

条约生效后,智利和阿根廷丝毫未减缓南极活动的“高涨热情”,其中当然不排除其开展科学活动的目的,但事实上也强化了他们在南极的政治存在。在南极洲活动的国家中,智利和阿根廷两国的南极设施非常“生活化”。两国在南极建立了邮局、机场等设施,甚至还在南极建立了幼儿园、学校、医院、银行和电视差转站。1978年一个名叫帕尔马的阿根廷小孩在南极诞生,马上被宣布为阿国公民,此举在国际法上意义重大。今天,阿根廷出版的地图无不把“南极属地”列入其版图内,阿政府数度到南极洲召开国务会议,阿总统甚至常常选择某一时间到南极办公。智利政府也不甘落后,在智利南极空军基地的邮局向智利本土寄信、打电话都按照国内标准收费。智利政府一贯强调以地理、历史和法律为依据,保护和加强本国的南极权益,通过忠实履行《南极条约》的行动,加强和提高智利在《南极条约》中的影响。自1958年以来,两国利用其毗邻南极半岛和南极大陆的优势,开展起了富有特色的南极旅游,这势必对南极脆弱的环境构成强大威胁,同时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

2000年智利新任总统拉格斯上任不久,即赴智利南极弗雷站视察,并在室外签署了智利新的国家南极政策。智利在历年来的南极协商会议上都很活跃,表现了很强的参与意识。为了便于南极计划的推行,智利加强了南极机构的建设,强化了智利南极政策委员会的协调功能。为促进国际合作水平,智利提出努力加强同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在南极环境、经济和安全方面的合作,充当进入南极的桥梁国家。在此基础上,参与所有关于南极大陆及毗邻海域的管理活动,在不损害智利领土权益的前提下,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合作。作为南极桥梁国家,智利努力改善为各国南极考察提供服务设施的条件,将自身的南极科考方向同国际大趋势接轨,大力发展南极科学数据系统,建立国家南极数据中心,鼓励智利科学家参与国际南极研究计划,优化对现有南极站、基地和避难所的使用。

2001年7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24届协商会议决定将南极条约常务秘书处总部设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争吵,具有行政效能的秘书处终于建立起来。阿根廷外交部发表公报称,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将秘书处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决定,体现了对阿根廷近百年来在南极科学考察方面作出贡献的肯定。

阿根廷、智利作为赴南极旅游的最主要的两个中转国,是国际南极旅游经营者协会的重要成员国,南极旅游业在两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2007年初,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06年世界十大旅游胜地排行榜,南极洲排在第二。赴南极的游客大多选择智利、阿根廷两国作为出发点,两国最南端的彭塔阿雷纳斯和乌斯怀亚更将南极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国际社会环保势力的压力下,为防止人类旅游给南极环境带来的破坏,智利与阿根廷政府决定开展有控制的南极旅游。

阿根廷和智利作为距离南极洲最近的两个国家,充分享受到靠近南极大陆的天赐之便,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染上了浓厚的南极色彩。但两国同时也不得不“优先享受”人类经济活动导致的南极臭氧层空洞之灾,特别是南部地区,户外防紫外线照射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紫外线照射过量的后果十分严重,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上升都与紫外线辐射有关。因此,两国理应对南极环境保护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

      1   2   3   4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