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别林斯高晋站
南极有一类特殊的考察站,名义上是科考站,实际上却没有任何科考任务,惟一的任务就是“占地”。俄罗斯、智利和阿根廷等国家都有这种性质的考察站。
南极走向中立化以及美苏的后续竞争
为了对抗苏联的强劲势头,美国决定在1959财政年度后加强在南极的科学考察、测绘等活动,特别把测绘活动置于重要地位。国家安全委员会下属的行动协调委员会认为:测量和绘制地图是一切科学计划、供给活动和经济资源探查的前提条件。绘制地图的政治意义在于它可以作为未来提出保留权利和要求领土主权的重要凭证,这对于南极“空白区”更具重要意义。美国应当在国际性的地图绘制合作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告诫同仁,完全排除苏联参与南极事务是不现实的,除非通过武力,否则立即宣布主权要求只能引起各国冲突,使情况更糟,甚至会完全背离美国的目标。
1958年3月8日,根据国务院意见,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了NSC5804/1文件。文件否定了立即提出主权要求的建议,原因之一是苏联或不予承认,或与其他有“南极野心”的国家趁此联合提出主权要求,这势必使南极纷争骤起,陷入混乱。另外,一旦画地为牢,美国必须进行管理和防卫,其费用将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因此,提出主权要求不符合美国的政策目标。与之相反,如果同包括苏联在内的国家签订一项多边条约,成立一个多国南极管理机构,可能会更有效地实现美国的目标。拟议中的条约中提出:不需要任何参加国放弃它对南极的主权要求,不需要完全承认或部分承认其他国家的主权要求。在条约生效期间,各国的权力要求不受丝毫触动。换而言之,在条约有效期内,南极地区的法律地位被冻结。
1958年5月2日,美国政府向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挪威、新西兰、南非、苏联、英国11个国家发出会议邀请。6月13日南极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经过60多轮磋商,1959年12月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南极条约》;1960年6月23日各国批准生效。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废物等。至今已有46多个国家加入该条约体系,中国是1983年5月9日加入该条约体系的。
追忆《南极条约》的出台历程,不难得出如下结论:苏联集团的存在,遏制了美国索求南极主权的政治野心,使美国无法实施“单边主义”,迫使其转而寻求南极中立化,所以不可否认苏联南极活动对于南极中立化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来自对敌对集团等异己力量的排斥,美国是否会主动放弃西经90°~150°之间的“美国扇形”我们不得而知,但征诸冷战时代产生的国际法,处处可见两极对峙格局给人类带来的“实惠”,《南极条约》抑或是这种对峙格局带给人类的良性“衍生物”。
条约生效后,美苏的南极竞争依然继续。就在条约生效当年,苏联在挪威提出主权要求的沿海地区中心建起了新拉扎列夫站;1963年,苏联在澳大利亚的南极“版图”内建起了青年站;1970年1月,在澳大利亚的小扇形领土里建起了列宁格勒站;1980年在玛丽伯德地的霍布斯海岸建站;1987年又在南极洲建立了第14个考察站,又一艘极地破冰船下水。苏联在南极大陆四周先后建立了8个常年科学考察站,显示了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各站之间的间距基本相等,均匀分布于南极大陆,其布局用意深远。南极有一类特殊的考察站,名义上是科考站,实际上却没有任何科考任务,惟一的任务就是“占地”。俄罗斯、智利和阿根廷等国家都有这种性质的考察站。为对抗苏联的“南极攻势”,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声称“要以积极的、有影响的姿态出现在南极洲”,美国政府加大了南极研究投入。冷战结束前,每年派往南极的人员超过1000人,拨款超过1亿美元。
苏联解体后,因为俄罗斯国力的衰落,美俄间已不存在南极对抗的可能,但美国没有放松在南极的政治存在,此后的美国国家安全文件多次将美国在南极洲拥有重要利益的原则写入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