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培清
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倡议下,1959年12月1日,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挪威、比利时、日本、阿根廷、智利和南非12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条约冻结了各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抑制了南极领土争端引发的国际冲突,《南极条约》因此被称为冷战时代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美国在《南极条约》出台过程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南极中立化与美国的南极政策实现了契合。但人们也许疑虑,在现实主义政治大行其道的时代,是否有其他外在因素牵制着美国,使美国的南极政策最终走向倡导中立化?回望南极中立化路程,人们会发现,南极中立化是苏美两国争斗和妥协的结果。在南极问题上,两极格局发挥了独特作用,它排斥了一国独霸南极处理权的可能性,使全人类得以保留一份珍贵的共同遗产。
比起其他国家,美国的探险最具影响力,考察、测绘过的土地最多,但美国政府却一直没有提出主权要求。到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智利、阿根廷和挪威七国已对83%的南极大陆提出了领土主权要求,对此美国政府一概不予承认,而且声明保留自己南极领土要求的权利。
美国的不承认政策与主权欲求
18世纪中期法国人和英国人首开南极探险的先河,到1820年美国人也参与到南极探险活动中,次年美国探险家帕尔默(Nathaniel Palmer)发现了南极大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探险家伯德(Richard E. Byrd)等人又首先拉开了南极航空探险的序幕,并取得巨大成功,为美国培养了大量南极人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探险家已经发现了大约南极面积的80%。比起其他国家,美国的探险最具影响力,考察、测绘过的土地最多,但美国政府却一直没有提出主权要求。1908年英国宣布对包括南极半岛在内的扇形区域及其水域拥有主权,其后,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智利、阿根廷、挪威先后根据扇形法则和先占原则(扇形法则是英国于1908年提出的,即以南极的极点为顶点、以两条相关的经线为两个腰、以纬线为底所包围的扇形范围归邻接南极的国家所有,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表示赞成;阿根廷、巴西、智利等美洲国家主张先占原则,即把南极视为无主土地,无论什么地方,哪个国家先占,即为哪个国家所有),对南极提出了领土主权要求。到20世纪40年代末,上述七国已对83%的南极大陆提出了领土主权要求,对此美国政府一概不予承认,而且声明保留自己南极领土要求的权利。
然而,对南极考察投入巨大精力的美国来说,既然把自身视为南极领土的潜在主权所有者,就不可能坐视其他国家酣畅瓜分,而自己拾人余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1938年,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挪威相互承认了各自在南极洲的地盘。鉴于此,罗斯福政府终于决心“进攻”南极。1939年1月7日罗斯福政府下令成立了南极考察队,国会为此拨款35万美元。政府秘密邀请伯德帮助制定南极考察计划,伯德迅速召集有过极地经历的美国公民,计划在1939—1941年间组建美国南极考察队赶赴南极,目标是永久占领以前美国探险家们曾提出过主权要求的地区,防范其他国家侵犯自己的权利。但美国的南极活动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到1941年,南极洲只剩下西经90°~150°之间的地区尚无国家提出主权要求,这一地区被称为“美国扇形”,据说是其他国家为美国“预留”的。“美国扇形”的2/3大陆在海平面以下,战略价值低,而且很难到达。二战期间美国的行动表明,美国并非没有南极私心,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很难预料美国的南极行动会走向何处。
在这期间美国派出的考察队比任何国家都多,一时间南极狼奔豕突,各国争相“圈地”,阿根廷与英国甚至还发生了军事冲突。除前述七国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如比利时、日本、巴西等国也都拟提出主权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