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的南极博弈
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掀起了新一轮南极考察热潮,南极地区潜在的矿产资源(石油、煤、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等)和生物资源(鲸、海豹、磷虾、鱼、鸟类等)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兴趣,更多的国家和组织(包括发展中国家、公共利益集团和环境组织)都要求在南极管理上拥有发言权。许多国家纷纷派出了考察队,在南极投放代表其领土的标志和旗帜。美国组织了代号为“远跳行动(Operation Highjump)”和“风车行动(Operation Windmill)”的考察活动,派出包括航母在内的大量船只以及武装人员和科学家奔赴南极,安放了12个带有主权标志的物体。在这期间美国派出的考察队比任何国家都多,一时间南极狼奔豕突,各国争相“圈地”,阿根廷与英国甚至还发生了军事冲突。除前述七国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如比利时、日本、巴西等国也都拟提出主权要求。
与美国相比,苏联的探险活动也不晚。1821年,几乎在帕尔默到达南极的同时,俄国海军上将别林斯高晋(V. Bellinghausen)率领的“东方”号和“和平”号战舰也来到了南极,后来苏联据此主张南极大陆是由别林斯高晋首先发现的,而不是帕尔默,这场口水官司直到今天仍无结果。但同美国等国的做法不同,1949年以前苏联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官方和非官方的主权要求(美国私人探险家曾向政府建议主权要求),但这并不能说明苏联对南极的领土要求不感兴趣。1949年苏联根据别林斯高晋的发现,宣布其在南极地区的利益,但没有宣布南极领土的主权。1950年6月,苏联声明,如果没有其参与,南极版图的任何解决方案它都不予承认。
美国既不愿看到南极洲妨碍其同盟体系的团结,成为引发美国盟国之间冲突的导火线,也不愿在此问题上与苏联迎头相撞。因此,回避南极风险,防止冷战扩大化,同时又保证南极洲问题的解决符合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是美国政府的努力方向。1948年美国曾提出共管方案,即美国同其他七个主权要求国成立一个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共同管理南极,这一方案的初衷之一便是排斥苏联介入南极事务。但是,美国的盟国对此意见不一,阿根廷、智利和澳大利亚坚决反对南极洲国际化。美国推测,苏联可能会采取提出主权要求的反措施,或要求参加共管。共管的建立不仅不会使苏联从南极洲撤出,还会使其借机将基地军事化。可见,国际化计划不但盟国反对,苏联也是巨大障碍。
在1954年的罗马会议上,国际地球物理协会将第三届极地年定为“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年),苏联立即宣布它将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的南极考察活动。为对抗苏联,强化自身的南极存在,美国政府制定了1956—1957年间的“第二号低冷行动(the Operation Deepfreeze Ⅱ)”探险计划。美国的目标是“保证南极洲控制在美国和盟国手中”。国际地球物理年结束时,美国在南极洲建立了7个考察站,其中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位于南极扇形中心的南极点,该站具有重要象征意义,被认为对所有扇形区域都有发言权。
在各国建站热潮中,苏联当然也不甘落后,1955年苏联宣布将在南极建立永久性考察站。一艘艘苏联船只奔忙在南大洋上,把大量考察用的后勤设备和物资运往南极洲。此前,苏联已经在澳大利亚主权要求区建立起了季节性科考站。为了便于运输物资,各国所建考察站大多设于南极大陆边缘,但美苏两国不同,两国建设的考察站大多在内陆,暴露了他们对南极广大内陆主权的深远用心。此外,苏联宣布打算将备有科学设备的核潜艇和核动力破冰船用于考察,拟在南极洲使用核能,发射人造卫星,大有取代美国成为南极领导者之势,这引起了美国以及南美各国的恐慌。针对苏联的“南极攻势”,美国国防部紧急要求海军部门派出特遣部队对苏联可能涉足的地方首先考察,以便为发现权引发的国际争端预置筹码。美国国务院向驻阿根廷、澳大利亚、英国、南非、智利和新西兰大使发出指令,要求他们向驻在国传达美国的态度——不允许苏联使用他们的机场和港口,不向苏联的考察活动提供便利。1957年3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访问澳大利亚,传达美国意见。1955年12月12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的NSC5528文件提出,不给苏联以机会,最好能阻止苏联进入南极洲腹地;保留美国对南极自由考察的权力。
印度提出的联合国托管建议令美国对苏联介入南极事务的后果不寒而栗。1956年2月17日,印度向联合国秘书长提出,将南极问题纳入第11届联合国大会议事日程,最终实现南极地区由联合国托管。联合国管理的特点是投票,美国担忧有些投票国家(意指苏联)不是按照事情的“是非曲直”来考虑问题,而是出于其他的政治考虑,这就可能把与南极洲无关的因素带进来;其次,如果把南极洲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美国的盟国也可能因此阋于墙内,而使苏联有机可乘。一旦南极洲落入联合国之手,将来美国如果提出主权要求时,反而会出现一道新的障碍。联合国托管,不但美国不同意,澳大利亚、阿根廷和智利等国也坚决反对。在美国和盟国的坚持下,印度政府最后只好收回建议。
在防备苏联的介入问题上,其他七国与美国有共同语言。尤其是澳大利亚对苏联的南极活动一直怀有很大戒心,它把苏联的南极存在视为对澳大利亚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苏联向澳大利亚发出使用机场的请求后,澳大利亚就积极敦促美国放弃一贯坚持的不承认别国主权要求的政策,宣布“美国扇形”归美国所有,通过美国的行动发挥牵制和平衡苏联的作用。1958年苏联建在乔治王岛上的别林斯高晋站引起了拉美国家的恐慌。别林斯高晋站俯瞰德雷克海峡,这个海峡在巴拿马运河遭到破坏后将显示出重要的战略价值,如果苏联在此建立军事基地,泛美互助条约的南部地区都将处于苏联导弹的有效射程之内,这必将引起美国与拉美国家的防务关系复杂化。更致命的是苏联的俄罗斯站位于“美国扇形”区,其意图十分明显。如果拟议中的南极条约失败,苏联对该地区提出主权要求,将彻底打乱美国的计划。除了强化自身在南极的存在外,苏联正考虑帮助波兰在南极洲建站,把华约国家引入南极。美苏两国在南极洲的活动已不再是单方面的国家探险,南极洲已成为美国集团与苏联集团复杂关系中的一个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