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南极丰富天然资源的不断发现,南极引起了德国的强烈兴趣。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德国对南极的战后考察起步稍晚,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才重新步入南极。1974年11月19日民主德国加入《南极条约》,1975年民主德国南极建立了福斯特站。该年10月联邦德国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南极磷虾考察。继1978年5月参加了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之后,联邦德国于1979年2月正式加入南极条约。1979年底,联邦德国政府批准了第一个南极综合性考察规划;1981年3月3日,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随后,民主德国于1987年10月5日也获得了协商国资格,并于1989—1991年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南极考察活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参加南极考察活动,派遣渔业调查船和极地考察船,频繁地活跃于南大洋及其毗邻海区,颇有后来居上之势。德国的南极数据库建设成绩突出,中国科学院建立的中国极地冰冻圈数据库即采用了德国的南极数据库系统模式。
1980年7月联邦德国成立了南极研究机构——阿尔弗雷德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德国在南极建有1个常年站和3个夏季站。诺伊迈尔站是唯一的常年站,1981年建成,1992年重建过一次,2004年德国又着手该站的第三次建设。据称此次建设采用了太空技术,无论是安全、环保还是建筑成本,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由德国与欧洲航天局共同开发。目前,德国政府已经投入了2.6亿欧元。如果计划顺利进行,新诺伊迈尔站将在2008年投入使用。德国建设第三代南极站旨在进一步扩大德国在极地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近年来德国南极科技成就突出。2002年德国埃尔康风力发电设备公司为澳大利亚南极马夫松研究站建造了风力发电机组,以取代柴油发电机。2006年德国实施了冰下机器人探测活动,利用机器人探测迄今尚无人类涉足的南极陆架 冰边缘下面的海洋世界。这个水下机器人据称可以在流动的冰层下行驶75千米,下潜深度达3000米。德国也参与了欧盟在冰穹C地区开展的冰芯钻探,其冰芯研究同样处于世界前列。
德国的南极法律国内化进程也走在世界前列。为了配合《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之《责任附件》的出台,德国专家小组专门拟定了德国的南极环保法案—— “沃尔弗罗姆草案”。
日本
日本是最早从事南极考察的亚洲国家。因为近代化过程较晚,日本的南极参与也较晚。直到20世纪初,斯科特和阿蒙森开展南极点探险竞赛前后,日本才加入进来。1910年,一个名为白濑矗的日本探险家奔赴南极,开展了日本的南极探险活动,但白濑矗的探险只发生在罗斯冰架上,他与队员乘雪橇往南极内陆前进了160多英里,距南极点甚远。在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挪威、阿根廷和智利七国纷纷在南极“圈地”时,日本没有对南极提出主权要求。
但日本的主权“不作为”不等于日本对南极不感兴趣。30年代初,随着捕鲸业的兴盛,日本对南极的兴趣增强。日本民族很早即有捕食鲸鱼的历史,从1906年起,日本采用现代化技术大规模捕鲸。1939年一名日本议员建议政府应该根据白濑矗的探险经历,对南极提出主权要求,以建立捕鲸基地。1940年11月,当智利政府提出南极领土要求时,日本政府正式通知智利,日本认为在智利宣称所谓的智利南极领土区域内,日本有着重要利益和权利。鉴于此,日本特别保留声明自己要求的权利。
|